为进一步强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近期,开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推出科学监管举措,要求全市学校食堂运用食品温度检测针,对配送食材实施严格的温度检测,从源头把控食材安全,以科技手段为校园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隐患问题剖析
开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分析研判外地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时发现,部分食材配送公司存在运输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其运输车辆常在临近目的地时才开启制冷设备,致使食材表面结霜,而内部温度仍处于较高状态。由于此类问题仅凭验收人员的感官经验难以察觉,若让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食材进入食堂,极有可能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埋下食品安全风险。
前置检测机制
针对这一监管痛点,开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措施,将监管端口前移至食材验收的首道环节,着力破解“肉眼难辨新鲜度”的难题。要求全市96所中小学(幼儿园)食堂统一配备食品温度检测针,全面推行“食材到校必测温”制度,对配送食材进行“现场首检”。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肉和肉制品经营卫生规范》(GB20799—2016)规定,鲜肉的温度要与室温相符,冷藏肉的中心温度需严格控制在至0℃~4℃,冻肉的中心温度则必须低于-15℃,确保食材始终处于安全储存阈值范围内。同时,要求各食堂建立详细的温度检测记录,构建“检测—留痕—追溯”的闭环管理体系,通过强化过程监管,倒逼配送企业规范冷链运输流程,落实主体责任。
科技筑牢防线
此项举措,开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精细化监管为抓手,借助科技“绣花针”密织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这枚小小的检测针,如同丈量安全的“无形尺”,不仅精准测量食材温度,更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促使企业更加重视运输环节的温控管理,为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