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全市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总结推广小学劳动教育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4月11日,由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衡阳高新区二塘小学承办的“基于本土特色的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优秀案例展示活动如期举行。
出席活动的领导有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邓斌,高新区教育文化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邓继民,衡阳市教科院支委委员、市劳动学科教研员王海燕,高新区教育文化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钟玲玲,高新区教育文化服务中心教研室主任曹琳,衡阳市各县市区教研室负责人,劳动教育教研员和教师代表等150余人。
“老师快看!我的漆扇会跳舞!”稚嫩的童声里,低年级学生手腕轻扬,彩墨在素绢上晕染出写意山水;“尝尝我们做的青团,糍粑,蒸笼里都是春天的味道!”中高年级展台前,造型别致的节气糕点正氤氲着诱人香气。烘焙坊飘来面包的香味,茶艺坊升腾袅袅水雾,手工坊里扭扭棒绽放奇思妙想,厨艺坊间油泼辣子唤醒味蕾记忆。这场由二塘小学师生共同打造的劳动博览会,让与会者沉浸式感受"生活即课堂"的教育智慧。开幕式上,高新区教育文化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邓继民表示,本次活动共奏“本土特色”与“五育融合”的交响,为劳动教育本土化实践提供了鲜活范本。此后,将继续推进学校深化劳动教育创新,助力高新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精益求精。
“衡阳市的劳动教育开展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方向,赋予劳动教育鲜明的育人价值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邓斌对此次活动给与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统筹推进、课程主导、家校社协同,助力劳动教育共上新台阶。
二塘小学德育副校长阳智明分享学校劳动教育从“开荒”到“深耕”的育人历程:打造四大特色工坊,以节气为轴开发传统文化劳动课程,融合多学科,建立协同育人新生态和六年贯通式培养体系。通过校内外劳动场域联动、课程内容分层递进的方式,实现了“劳动+x”的素养共生系统。二塘小学深耕细作,用劳动打开学生视野,用汗水涵养学子品格。
本次活动现场展示的20个优秀案例是从各县市区提交的100多份精品案例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都凝聚着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均兼具文化厚度与实践创新性。这些案例扎根本土,展现一校一特色:南岳山下,学子辨识百草炮制糄粑;蒸水河畔,蓝染蚕桑技艺焕发新生;乡村校园里,"四季农事"课程带着童声浸润稻田茶山。这些案例充分彰显了衡阳市各小学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探索与丰硕实践成果,正是“以土培根、以劳育人”的生动实践。随后,专家对部分案例进行深度点评,从专业视角为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活动最后,衡阳市教科院支委委员、劳动教研员王海燕强调:各学校劳动教育需紧扣地域文化基因,以“本土特色”为帆,以“五育融合”为舵,持续深化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既传承工匠精神,又融入现代生活,确保劳动教育从“特色活动”转向“长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