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各地区各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开放独特的课堂中不断实践与探索,绽放出青春的活力与风采。
培育劳动素养 拓宽育人空间
以日常为基,夯筑素养高台。从校园环境维护到个人生活自理,将劳动意识深植心灵,塑造成长的牢固根基。
嘉善县大云中心学校以重建劳动分类为方向,以“知行统一”培育路径为宗旨,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推动“五育”融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社会风气。节假日,学生依据学校制定的梯度性“劳动清单”,家、校、社三方任务驱动螺旋递增,让学生养成“我爱劳动,我要劳动”的习惯。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劳动实践项目小组《橘一返三剩橘再利用》,则是根据初中劳动八年级下册项目二《勤劳守正扬传统——体验家乡农业生产》之任务二《家乡农产品加工》一课进行拓展设计。
学生通过每一项劳动子清单作业,将“剩橘”经过各项劳动工艺最终形成衍生产品“小橘香水”和“小橘罐头”,将工业化制作过程落地到学校实验室,小组成员借助劳动清单设计攻破层层难关最终科技助农。教师通过作业清单中涉及的动手劳动与环境资源内容,提升学生的劳动兴趣与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在校利用劳动课、课后服务劳动社团,逐步完成“当地剩橘收集→创意产品设计→劳动产品制作→师生分层互评→交流讨论”等活动,充分借用当地县域资源因地制宜、多学科融合,经过问题驱动实践最后获得劳动产品。
实施融合举措 创新寄宿劳育
立足校情,探索住校生劳动教育有效路径,实施“四个融合”,通过多元融合举措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与综合能力。
嘉善新世纪学校针对住校学生的特点,摸索出的一条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强化劳动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实施了“四个融合”的劳动教育策略,即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活动、家庭、生活”等,赋予了学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精神。
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如果园采摘、劳动技能竞赛、家长开放日亲子做美食、劳动月系列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提升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将劳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如设置每月“劳动星”、“文明寝室”评比、参与社区服务、进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联动校外基地 开拓劳动场域
湖南省永州市双牌二小(原名明德小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途径,构建“两点三线”、打造特色田园劳动教育体系,开创劳动育人新局面。
利用研学实践,组织学生到祁阳湖美田园、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劳育基地进行“传承农耕文化,逐梦励志笃行”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领会农耕文化的传承精华,感受现代农业的高效生产和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
学校利用地处县城郊区优势,在距学校200米处租赁建设了25亩劳动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将基地建设为劳动实践、校外德育和心理解压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平台,把课堂当做行走的大地,把大地作为生动的课堂。
多管齐下,促进劳动育人提质增效。每三周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耕实践活动一次,通过耕地、种植、除草、浇水、施肥、采摘全过程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每次劳作完,面对手起水泡、汗侵衣衫、蚊虫叮咬等情况,劳动教师都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真正含义;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种植的蔬菜做成菜肴,让父母品尝,塑造学生感恩之心。
育见劳动 赋能成长
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的同学们赴市农发集团花卉基地开展抗逆解压暨劳动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亲手体验捕鱼的乐趣,感受自然的馈赠;采菱角、捡核桃、秋收采摘水果,大家在劳动中收获满满,体验丰收的喜悦。在秋季蔬菜采栽与管理、套大鹅、秋季草药采集中,同学们在劳动中学习农业知识,感受田园生活的魅力,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连云港市城头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一片生机与活力,学生在校内劳动教育场所——耕读苑,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活动。在耕读苑,学生们化身为小小农业专家,他们仔细观察蔬菜叶片上的虫迹,小心翼翼地捕捉着蚂蚱。在劳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识别害虫,还体会到了保护农作物的重要性。
耕读励心智,实践促成长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红河州实验学校依托“关怀和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进步”的办学理念,结合实际和特色,抓氛围建设、课程建设、家校共育,确保劳动教育扎实、有效、深入开展,助力“双减”落地。坚持抓好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实践,开展了“劳悟美,动长技”的课程体系,并辅助劳动基地“百花园、百草园、百蔬园”的种植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由于学生对中草药知识的匮乏,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红河州实验学校针对中草药的认识开设了特色课堂“草药形态我知道”,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常见中草药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后续“百草园”活动的开设奠定一定的基础。
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到“百草园”辨识中草药等活动,有效增加学生对中草药的认识,感受中医药治病的魅力,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提高师生鉴别中草药的能力,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校将石斛养殖带进课堂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罗泾分校为大力宣传学校所在地的地域资源文化,在校内种植了大量的石斛供学生参观学习,并且通过日常校园广播的宣传,学校学生大多知道学校有一条“石斛大道”,道路两旁的香樟树、果树上种满了石斛,每天早上七点会准时喷洒水雾,并且学生们都会经过这条石斛大道前往操场,可以说这是他们每天都能见到的。但是在与学生们的交谈中了解到,很多孩子只是走马观花,只知道“上面种了石斛”,并不清楚石斛到底是什么样的?石斛是怎么种上去的?为什么每天早上会有自动喷水装置进行喷水?石斛到底有什么用?
针对以上问题,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罗泾分校做了几个方面的努力。
1.整合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将劳动教育内容和科技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科技原理和应用场景。在理论方面,带领学生了解石斛的习性、药用价值、养护方法等,此外还向学生们宣传中国的中草药文化,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宣教。在实践操作方面,带领学生亲手制作一份石斛盆栽,课后下发石斛养护记录手册,记录时间、光照、湿度、温度等影响石斛生长的数据,并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2.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亲手制作、养护、观察、调整等,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跨学科融合
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其他的学科,例如美术、英语等。学生们可以自己动手利用信息科技课上学习的内容,自己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手册,有的学生更是会插入一些石斛相关的图片,使得手册更加的符合它的研究对象,有些学生将一些石斛的养护要求及习性插入在自己的手册上,以便自己能够及时的查阅相关知识。更有好奇的学生去查阅了手册上出现的一些名词的英文翻译,并将他们摘抄在对应的名词边,这当然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英语的机会。
来源:嘉善教育之声、文明连云港、双牌教育、红河教体、上海宝山,以上内容如有侵权请与们联系,将及时删除。如有疑问请联系18500193189(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