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 食品有意思 关于我们

陕西宝鸡:眉县实践——“全链条·沉浸式·生长型”育人体系探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3-28  来源:眉县教研
核心提示:两年来,眉县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周、校本课程评选、特色学校创建等活动,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新路径,形成了“课程扎实、活动丰富、基地示范、评价多元”的工作格局,构建了“政策保障—课程实施—基地支撑—多元评价”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县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新范式。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眉县坚持以“五育融合”为核心,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构建了覆盖全县、贯穿学段、联动家校社的劳动教育体系。两年来,我县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周、校本课程评选、特色学校创建等活动,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新路径,形成了“课程扎实、活动丰富、基地示范、评价多元”的工作格局,构建了“政策保障—课程实施—基地支撑—多元评价”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县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新范式。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劳动教育立体化格局
    我县立足县域实际,建立了“政府主导、教研引领、学校主责、家校社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多层次联动体系。
    1.政策先行,明路径
    县教体局印发《眉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标准体系。教研中心配套制定《劳动教育工作要点》,指导各校围绕“五个基于”(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段特点、基于校本资源、基于学生需求、基于评价反馈)开展活动,确保劳动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细化课程目标、内容框架及实施策略,确保劳动教育“有章可循”。
    2.组织协同,聚合力
    成立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资源,指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基于县域特色的中小学生、幼儿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教研中心组建专家团队,开展专项督导与调研;各校设立劳动教育负责人,配备专职教师或班主任牵头实施。通过“劳动教育现场会”“校长论坛”等活动推广经验,形成“县—校—班”三级联动网络。
    3.多维平台,强宣传
    利用眉县教育、眉县教研等公众号,对各校组织的特色活动进行重点推介宣传,各校利用自己的公众号、微官网及教师的朋友圈等进行文字宣传;并通过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行视频宣传;同时在各级管理部门网站上进行的综合性宣传;邀请上级媒体进行的深度报道宣传,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平台分享向社会和家长广泛宣传劳动的重要意义,向学生宣传“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含义,为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深耕课程建设,打造劳动教育特色品牌
    课程是劳动教育的核心载体。我县以“必修+选修”“课内+课外”为思路,开发多元化课程体系,实现劳动教育从单一技能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变。连续两年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评选活动,推动各校组建研发团队,深入学习《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从生命成长角度注入人文思考,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1.校本课程,显特色
    各校在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基本理念,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的同时,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第五小学《缤纷教育之劳动实践手册》涵盖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烹饪种植等内容,形成三套分级手册;第三小学分年级设置“生活技能”“劳动创意”“社会责任”模块,融入非遗传承与节气农耕;职教中心《现代农业教程》聚焦水培技术、智慧农业,与专业课程深度衔接。
    2.课程内容,贴实际
    立足学生个人生活事务处理,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为抓手,各校开发的课程内容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如第一小学在四年级教材中设置《我会照顾弟弟妹妹》、《生日策划方案》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第三小学低段设置“开学准备我来做"主题,包含“新书装扮”“书包整理”“教具制作”等任务。各校教材普遍采用主题任务群结构,如第一小学每课设置“话题引入—实践体验—收获反思”模块,青化中学每课时包含“概述—准备—操作—分享—结语”环节,深化劳动价值认知。
    3.学科融合,探新路
    结合其他各个学科及专业的特点,推动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价值观培育;在科学、综合实践、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操作、劳动技能、实验技能的培养。探索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劳动教育学习活动。此外,丰富学科活动,增强融创理念。在语文课中开展“劳动诗词朗诵”“劳模故事写作”;科学课组织种植实验、工具制作;思政课设计“劳动创造幸福”主题辩论。这种全域赋能模式使劳动教育突破学科壁垒,实现综合育人。
    三、拓展实践场景,搭建劳动教育多元平台
    劳动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我县通过“基地+活动+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构建沉浸式体验生态。
    1.基地建设,提档次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实践基地:第五小学的“缤纷农场”占地2600㎡,设智慧种植、非遗工坊、中草药示范区,配套建设宣传展馆;齐镇中学“逸心园”占地13亩,开展二十四节气农事体验,配套建设烹饪室等实践空间,形成围绕基地的“种-育-摘-饪”四个环节的劳动实践闭环;职教中心现代农业基地占地百余亩,拥有智能温室、农耕展馆等科技+智慧种植展厅及试验田,年接待研学超3万人次,有力保障了我县各中小学在此开展多种研学旅劳等多项劳育活动。截至2024年底,全县建成校内外基地47个,市级劳动示范基地5个,覆盖学生3.2万人次。
    2.主题活动,成系列
    在“劳动教育实践周”活动开展期间,各校创新打造系列化特色活动,形成各自独特而靓丽的“名片”。围绕“五一”“丰收节”等节点开展技能竞赛、主题研学,实验小学设计“生态之旅”“环保之旅"等五大主题线路;围绕职业体验活动,各校组织学生走进纺织园区、酿酒工厂,开展工业研学;在社区志愿服务行动中,“学雷锋小分队”在张载祠和社区分别开展义务大扫除活动。
    3.研学旅劳,创品牌
    积极落实县政府《关于眉县大中小学生“研学旅劳”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将全县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研学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劳动+科技文化”“劳动+历史文化”“劳动+传统文化”等专题“研学旅劳”活动。充分利用眉县职教中心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扶眉战役纪念馆、张载祠等,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形成特色品牌。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大意义。
    四、创新评价机制,完善劳动教育闭环体系
    构建“过程性+增值性+发展性”三维评价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从“结果导向"转向“成长导向”。
    1.多维记录,促成长
    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导向,把学生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关注劳动强度、劳动效率、劳动时长等实践要素,及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主动性、积极性,开发《劳动实践档案》,通过照片、视频、日志记录劳动过程。第三小学设计“劳动记录单”、“技能徽章”、“反思勋章”,量化记录学生劳动态度与技能提升。
    2.四方联动,促落实
    县局将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适时组织开展对各校落实劳动教育情况的专项督导。各校建立“教师观察—家长反馈—学生自评—社区评价”机制,将劳动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五、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师资专业化不足”、“评价智能化欠缺”等问题。未来将重点推进三项措施:一是实施教师专项培训计划,提升专业素养;二是强化跨学科意识,增加各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创教学;三是深度落实素养评价体系,保证课程有效开展。
    劳动教育是连接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桥梁。眉县将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实践赋能,优化评价机制,努力打造新时代劳动教育新高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力量!
 

声明:

  • 1.凡本网所有原始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育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育网”
  • 2.凡本网“来源”处标记“×××××(非食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联系方式:电话  18500193189(同微信);QQ  3112742182
 

食育网,作为行业信息交流和推广传播平台,旨在通过汇总行业信息,举办行业活动等,呈现中国食育发展动态。
电话:010-68869850  QQ:3112742182
邮箱:lss@foodmat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亮甲店1号恩济西园

  • 食育网公众号

  • 食育网视频号

  • 刘老师 18500193189
    (微信同号)
  •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