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万物竞发。3月24日至25日,日照市初中劳动“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岚山区玉泉实验中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承办,旨在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推动全市劳动教育从“课程覆盖”迈向“内涵深耕”。来自全市各区县的劳动教育教研员、骨干教师300余人齐聚一堂,共研劳动育人之道,共绘五育融合新图景。
政策领航:锚定劳动教育新方位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劳动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山东省教育厅同步推出“劳动教育13条”,日照市积极响应,以《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为抓手,全域推进劳动课程改革。
此次研讨会以“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打造新课堂”为主题,既是贯彻国家政策的“动员令”,也是破解劳动教育现实难题的“破冰行动”。市教科院有关负责人在开幕式上说:“劳动教育绝非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以实践为纽带,锻造学生品格、启迪创新思维的核心课程。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期,劳动教育必须聚焦‘知行合一’,让劳动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专业赋能:专家引领明方向
本次活动特邀全国劳动教育权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秀玲教授作专题报告。
作为《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主编,王秀玲立足国家教育战略,梳理了劳动课程标准与《指导手册》的内在衔接逻辑,强调劳动教育应紧扣“十大任务群”,构建“目标—内容—评价”一体化课程体系,避免将劳动课矮化为“体力活”或“兴趣班”。她从“政策逻辑—编写理念—课堂实操”三个维度,深度解析了劳动教育的新理念与新路径,通过“传统工艺制作”“社区服务”“新技术体验”等典型案例,示范了如何设计梯度化、生活化的劳动项目,破解家校协同、素养评价等难点,并以“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导向唤醒教育者的初心,呼吁让劳动课成为培根铸魂的育人载体,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担当、有智慧、有温度的时代新人。
课堂深耕:示范引领促提升
本次活动以“课例展示+课标解读+专家报告”三大板块为载体,全方位呈现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整理行李》《制作木相框》《社区食品安全宣传员》《蒸馒头》4节示范课聚焦劳动核心素养,展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生动场景。
7位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分别聚焦“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专题,深度解读劳动课程“十大任务群”,为校本化实施提供精准导航。
教研聚力:协同创新向未来
为破解劳动教育“重形式轻内涵”“实践与理论脱节”等难题,市教科院提出“四维攻坚”策略。
以课标为纲领,聚焦“十大任务群”,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警惕“有劳动无教育”的误区,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习惯、品质与精神。
以手册为抓手,因地制宜开发“一校一案”,打造校园农场、科创工坊等特色实践基地,开发劳动特色课程,设计梯度化、生活化的劳动任务,强化实践主线。
以课堂为核心,通过真实情境、深度参与、创新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创”中从被动劳动到主动创造,从个体行为到团队协作,从完成任务到承担社会责任,让劳动课堂有深度、有联动、有回响。
以评价为杠杆,打破“一刀切”评价,构建“三维度”评价体系。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增值性、多元性,看见学生从“不会”到“会”、从“被动”到“主动”的成长轨迹。
同时,市教科院提出搭建三大支持平台。一是资源平台,建立“劳动教育案例库”,共享优秀课例与校本方案。二是竞技平台,举办教师优质课与基本功大赛,“以赛促教、以赛提质”。三是研究平台,成立市县校三级教研共同体,协同攻关课程难点。
总结提升:以劳动之光点亮成长之路
两天的研讨短暂而充实,思想的碰撞激荡出创新的火花,行动的力量凝聚成前行的共识。正如市教科院有关负责人在总结时所言:“教育最美的风景,是看见学生因劳动而挺拔的身影——在田间播种敬畏,在车间锻造胆识,在社区点亮责任。”
未来,日照教育人将以此次研讨为起点,深耕劳动教育沃土,让每一堂课成为生命的滋养,让每一次实践成为品格的锤炼,共同书写“五育融合”的日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