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350号(医疗体育类579)提案——《关于将小学体育课改为健康教育课的提案》,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从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保障,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接下来教育部如何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这三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全文如下:
你们提出的《关于将小学体育课改为健康教育课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保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教育部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保障。
一是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健康教育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出发点,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健康知识传授与健康技能传授并重原则,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和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技能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建立。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
二是修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是切实保证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明确提出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
四是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制度。从1985年起,教育部每5年开展一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覆盖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每次监测样本总量超过25万人。《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明确规定,教育部每年组织32所高校对各省份上报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进行抽测复核。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
二、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活动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多形式开展健康实践、多途径加强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一是以国家课程为载体,落实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载体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按照相关要求,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小学体育课除设置“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内容外,还设置“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内容。例如,饮食健康教育方面,1—2年级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如按时进餐,不挑食、不偏食,知道牛奶、豆类等食物的作用”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等;健康生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树立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等”,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等。
二是在中小学社会课中强化健康教育内容。小学阶段健康教育内容主要通过道德与法治、科学、体育等课程落实。2019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明确小学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委托专业机构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初步确定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内容,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重点落实相关教育要求。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在其他学科有机融入,体现螺旋上升,逐层递进,进一步增强课程教材育人功能。
三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推进学校健康教育。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资源网上先后多次组织开展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视力保护、预防艾滋病等健康教育知识的网上有奖问答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四是组织专家编制系列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资源保障。
五是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在全国校园和广大师生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是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从健康教育入手,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发动儿童青少年和家长自主健康行动。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发展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加快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建设,聚焦“教”(教会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练”(经常性课余训练和常规性体育作业)“赛”(广泛开展班级、年级和跨校体育竞赛活动)“养”(养成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深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校园体育项目建设。
七是对学生进行包括应急生存常识在内的健康教育。以国家课程为载体,落实包括应急生存在内的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已将相关的应急生存常识内容纳入其中,内容包括掌握简便的止血方法;学会一些运动损伤及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掌握溺水的应急处理方法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方法等。
下一步,教育部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遵循体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二是强化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内容。教育部将推动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体育课程要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引导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高中体育课程要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职业教育体育课程要与培养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高等教育体育课程要与培养创新人才相结合,培养具有高远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推进学校体育教材改革。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建设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选择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利用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视频化方式,出版单位通过网站或APP等方式提供体育教材专家讲解和技术演示环节和步骤,供学生使用。
四是完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各地把学生体质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学校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进各地落实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试点改革,积极探索把体育纳入高考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校领导班子考核内容。
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中小学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健康体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全文如下:
你们提出的《关于将小学体育课改为健康教育课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保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教育部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保障。
一是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健康教育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出发点,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健康知识传授与健康技能传授并重原则,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和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技能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建立。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
二是修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是切实保证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明确提出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
四是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制度。从1985年起,教育部每5年开展一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覆盖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每次监测样本总量超过25万人。《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明确规定,教育部每年组织32所高校对各省份上报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进行抽测复核。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
二、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活动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多形式开展健康实践、多途径加强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一是以国家课程为载体,落实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载体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按照相关要求,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小学体育课除设置“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内容外,还设置“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内容。例如,饮食健康教育方面,1—2年级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如按时进餐,不挑食、不偏食,知道牛奶、豆类等食物的作用”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等;健康生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树立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等”,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等。
二是在中小学社会课中强化健康教育内容。小学阶段健康教育内容主要通过道德与法治、科学、体育等课程落实。2019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明确小学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委托专业机构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初步确定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内容,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重点落实相关教育要求。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在其他学科有机融入,体现螺旋上升,逐层递进,进一步增强课程教材育人功能。
三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推进学校健康教育。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资源网上先后多次组织开展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视力保护、预防艾滋病等健康教育知识的网上有奖问答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四是组织专家编制系列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资源保障。
五是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在全国校园和广大师生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是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从健康教育入手,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发动儿童青少年和家长自主健康行动。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发展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加快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建设,聚焦“教”(教会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练”(经常性课余训练和常规性体育作业)“赛”(广泛开展班级、年级和跨校体育竞赛活动)“养”(养成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深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校园体育项目建设。
七是对学生进行包括应急生存常识在内的健康教育。以国家课程为载体,落实包括应急生存在内的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已将相关的应急生存常识内容纳入其中,内容包括掌握简便的止血方法;学会一些运动损伤及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掌握溺水的应急处理方法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方法等。
下一步,教育部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遵循体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二是强化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内容。教育部将推动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体育课程要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引导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高中体育课程要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职业教育体育课程要与培养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高等教育体育课程要与培养创新人才相结合,培养具有高远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推进学校体育教材改革。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建设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选择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利用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视频化方式,出版单位通过网站或APP等方式提供体育教材专家讲解和技术演示环节和步骤,供学生使用。
四是完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各地把学生体质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学校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进各地落实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试点改革,积极探索把体育纳入高考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校领导班子考核内容。
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中小学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健康体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1日
2020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