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牟平区教研室积极探索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高质量发展模式,将课程体系打造、课题深入研究、课堂实践探究有机结合,融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力量,锚定目标,致力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扎实推进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提质增效。
一、立足需求,打造多元特色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牟平区教研室通过召开教研会,走进学校,了解地域资源等多种形式,引领学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融合创新、依托资源,立足学生需求打造多元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是因地制宜。依据学校文化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与学校负责领导、骨干教师深谈,共同寻找与特色课程相契合的元素,打造具有学校地域特色的课程。例如新牟小学的“超级工匠”系列课程、大窑中心小学《小苹果大学问》系列课程等。
二是因材施教。鼓励学校与时俱进,从学生兴趣需求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确保特色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特点吸引学生参与;三是融合创新。准确评估学校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经验及特长,进行学科融合,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优势来参与课程;四是依托资源,借助学校、社区、企业等人力、物力、文化资源,打造多元特色课程。例如推出“杜木匠木工非遗展示馆”等基地便于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开展“致敬最美劳动者”等课程。
多元特色课程的打造让区内每所学校有了自己的闪光点,形成“万紫千红都是春”的多元发展态势,这不仅增强了学校竞争力,同时也为学生们的成长搭建起多彩的舞台。今年暑假,我区组织的崔姑山义卖活动,就是各校多元特色课程成果最好的见证。
二、深度挖掘,依托课题提升教研
课题研究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各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在课程、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路径。
在区教研室的推动下,全区各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了“项目式”“跨学科”相关的课题研究。如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科+”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实践探索研究,借助学科融合这一支点,撬动全员化、全域化、全科化、全程化,最终实现劳动育人目标;海德小学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校社融合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探究。
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为我区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今年我区有15项有关劳动实践的课题顺利结题。
三、守正创新,雕琢活力匠心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关键。牟平区教研室一直保持着守正创新的理念,助力教师发展,致力于雕琢活力匠心课堂。
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区教研室采取“四个共同”,助推教师专业技能成长。一是共同深入解读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二是共同观摩一堂课。提供市课等优秀教学案例,组织教师观摩研讨,助力教师汲取经验、反思提升,为教育发展注入活力;三是共同阅读一本书。向教师推荐《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等书目,引领教师关注最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成果,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体验式、项目式、探究式学习中丰富劳动体验,促进高阶思维的历练和提升。四是共同讲授一节课。同一个主题,教师独立备课30分钟后进行课堂展示,评委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个人素养等多维度对课堂进行全方位评价,以讲促学,以学促教,以教促专,以评促强,助力优质课堂打造。
通过对课程、课题、课堂的交融汇智,我们看到了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的巨大潜力。本学年,牟平区在劳动与综合实践中取得市课6节,劳动典范人物3人,成果展评一等奖2人、二等奖6人,省劳动教育典型案例3项的好成绩。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框架,课题研究为劳动教育指明了创新方向,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则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坚持“三课交融汇智,劳动实践赋能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