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 食品有意思 关于我们

春节申遗成功!你知道还有哪些非遗吗?该如何获取相关内容?一文读懂非遗哪些事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11  来源:食育网
核心提示:春节申遗成功!你知道还有哪些非遗吗?该如何获取相关内容?一文读懂非遗哪些事儿

 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12月4日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范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从京剧、昆曲的婉转唱腔,到剪纸、刺绣的精妙技艺;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到中医的望闻问切;从藏族的锅庄舞,到蒙古族的呼麦,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二、丰富多彩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舌尖上的历史印记:传统烹饪技艺

1. 川菜烹饪技艺

提到中国菜系,川菜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川菜以其麻辣鲜香、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于世。其中,川菜烹饪技艺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菜烹饪技艺讲究火候、刀工、调味,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厨师对食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创意。从麻婆豆腐到水煮鱼,从宫保鸡丁到回锅肉,每一道经典川菜都让人回味无穷。

2. 苏帮菜制作技艺

江南水乡孕育了细腻温婉的苏帮菜。苏帮菜以其色泽清雅、口感细腻、味道醇厚而著称。苏帮菜制作技艺同样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讲究食材的新鲜与搭配,注重烹饪过程中的火候与调味。松鼠桂鱼、清汤蟹粉狮子头、叫化鸡等经典菜品,不仅展示了苏帮菜的独特魅力,更让食客在品尝中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韵味。

3. 粤菜烹饪技艺

粤菜以其清淡爽口、原汁原味而广受好评。粤菜烹饪技艺同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菜烹饪技艺讲究食材的新鲜与烹饪方法的多样化,无论是清蒸海鲜、白切鸡,还是烧腊、炖品,都让人流连忘返。粤菜不仅体现了广东人对食材的尊重与热爱,更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舌尖上的传统风味:地方特色小吃

1. 北京烤鸭

提到中国传统美食,怎能少了北京烤鸭这一经典之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北京烤鸭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闻名遐迩。北京烤鸭以其皮脆肉嫩、色泽红亮、味道鲜美而著称,其独特的挂炉烤制方法和秘制酱料,让这道美食成为了中外游客争相品尝的佳肴。

2. 西安肉夹馍

西安,这座千年古都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孕育了众多美食。其中,肉夹馍便是西安美食的代表之一。肉夹馍以其馍脆肉香、味道浓郁而深受喜爱。其制作技艺同样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选料、制作到调味,每一步都蕴含着匠心与传承。

3. 四川担担面

四川担担面以其麻辣鲜香、口感爽滑而著称。这道小吃起源于四川民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成为了四川美食的代表之一。担担面的制作技艺同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讲究面条的劲道和调料的搭配,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四川人民的热情与智慧。

(三)舌尖上的文化传承:传统节庆食品

1. 春节饺子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喜庆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寓意着团圆和幸福。饺子的制作技艺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选料、制作到调味,每一步都充满了家的味道和温情。饺子不仅成为了春节餐桌上的必备佳肴,更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中秋月饼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团圆的时刻,月饼成为了人们传递情感和祝福的重要媒介。月饼的制作技艺同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讲究皮薄馅厚、口感细腻、味道醇厚。从传统的五仁月饼到现代的冰淇淋月饼,月饼的种类和口味不断创新,但那份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祝福却始终如一。

3. 端午粽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纪念屈原的时刻,粽子成为了人们寄托哀思和祈福的重要食品。粽子的制作技艺同样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讲究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软糯,以及馅料的丰富多样。无论是甜粽还是咸粽,都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端午节的独特氛围和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传承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它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特点

1.反映季节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 标志着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黑夜最长。

2.体现气候特征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了降水的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体现了气温的高低。

3.指导农事活动

惊蛰标志着春雷乍动,惊醒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此时是春耕开始的时节;清明时节,气候温暖,草木萌动,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小满反映了农作物的饱满程度,芒种则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时节。

4.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

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比如,立春有迎春、打春牛等习俗;清明有扫墓祭祖、踏青等活动;冬至有吃饺子、汤圆的传统。

(三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紧密相连

1.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祈求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在浙江温州,有一种古老的农耕习俗——泰顺“做春福”。村民们会在立春前后,组织盛大的庙会,表演木偶戏、舞龙舞狮等节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也传承了千年的农耕智慧。

2.雨水

    雨水,意味着降雨的开始,春雨贵如油,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此时,人们会忙着修整田地,准备播种。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的“苗年节”往往与雨水节气相近。苗年节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期间会举行芦笙舞、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英勇善战和能歌善舞,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3.春分

春分,昼夜平分,标志着春天的中点。此时,气候温和,万物生长迅速,是踏青赏花的最佳时节。

在江苏苏州,有一种古老的园林艺术——苏州园林营造技艺。春分时节,正是苏州园林最美的时刻。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等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些园林不仅展示了古代园林设计师的智慧和才华,也传承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01官方网站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

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网站,提供了全面、权威的非遗信息和政策法规。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https://ich.unesco.org/en/home)

提供了全球非遗项目的详细信息,是了解国际非遗动态的重要窗口。

  •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http://www.mct.gov.cn/)

是权威发布各类文化政策法规及最新动态的地方,其中设有专门板块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详细的文本描述、图片资料等。

  • 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和旅游部门网站

如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http://www.bjchp.org/)、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chshanghai.cn/)等,介绍当地的非遗项目和活动。

02相关书籍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作者王文章

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探求、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基本规律,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思考与总结,着重回答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今天我们下这么大的力气来保护它究竟有什么意义?应该怎样对非遗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价值、分类、保护的意义和理念、保护的方式都做出了明确的论述。

《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作者鲁道夫・P・霍梅尔

记录了中国上世纪20年代的手工业器物,从铸铁制钉到水磨榨油再到磨剪织布、夯土墙畜力车,吃穿住行用,全面展示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劳动人民生活所用的各种工具。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全面梳理了中国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挑战,为非遗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作者马盛德

全书从非遗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典型而生动的案例解读和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03博物馆与展览馆

各地的博物馆和非遗展览馆经常举办非遗主题展览,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者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精美的工艺品,还能参与互动体验环节,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04纪录片与影视作品

《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的精湛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3集纪录片,分别讲述了青铜器、钟表、陶瓷器、屏风、木器、手工刺绣、破损漆器、书画等文物的修复过程。

《了不起的匠人》:是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摄制组远赴大陆各地及香港、台湾、日本等亚洲地区,将镜头对准极具匠心的亚洲匠人的手艺生活,用微纪录的形式展现精妙的几十件器物及各地的人文风情。

05社交媒体与自媒体

在微博、抖音、B 站等平台上,有许多非遗相关的账号和话题,他们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并积极组织线下活动,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支持。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虽然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许多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由于缺乏传承者而濒临失传。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商业化浪潮也对非遗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挤压,一些非遗项目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活力。

同时,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存在着资金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六、我们能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做些什么

01关注与学习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非遗知识,参加非遗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非遗素养。

02 传播与分享

利用社交媒体、朋友圈等平台,分享非遗的精彩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03 支持与参与

购买非遗产品,参与非遗体验活动,为非遗传承人的创作和发展提供支持。

04教育与传承

将非遗引入学校教育,培养下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活生生的文化实践。它们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通过了解和传承非遗,我们不仅能够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让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关注非遗,保护非遗,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因为非遗,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属于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你我他。

 

声明:

  • 1.凡本网所有原始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育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育网”
  • 2.凡本网“来源”处标记“×××××(非食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联系方式:电话  18500193189(同微信);QQ  3112742182
 

食育网,作为行业信息交流和推广传播平台,旨在通过汇总行业信息,举办行业活动等,呈现中国食育发展动态。
电话:010-68869850  QQ:3112742182
邮箱:lss@foodmat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亮甲店1号恩济西园

  • 食育网公众号

  • 食育网视频号

  • 刘老师 18500193189
    (微信同号)
  •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