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阳市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五大行动”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为“双减”赋能。
实施“协同育苗”行动 凝聚育人合力
行政推动。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
学校行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学习实际,开发如中江小南街小学的《红薯变形记》、广汉金鱼二小《种植·生长·成长》、北师大什邡附中《川菜制作》等特色课程,全市中小学校100%实行公共区域班级劳动责任制,建设了校内劳动实践场地。
社会联动。充分引导高新企业、科研院所、农工业基地等履行社会责任,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提供新形态、新方式。开展走进企业、走进科技等活动,目前各类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结对共39个,联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实施“课程提质”行动 夯实育人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化。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教育1至9年级每周均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职学校以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校本课程精品化。遴选“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典型案例”200余个,依托德阳市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线上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地方课程特色化。根据德阳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条件,制定《德阳市幼小初高劳动教育清单(试行)》,全方位融入旌阳潮扇、罗江豆鸡、广汉缠丝兔、什邡板鸭、绵竹年画、中江挂面等非遗内容,打造德阳特色校本课程。
实施“师资提能”行动 保障育人效果
配齐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配备至少1名专职教师,部分学校通过聘请劳动模范、职业学校教师、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全市专(兼)职教师共2548人。
强化教育研究与指导。配备劳动教育专职教研员2人,成立德阳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中心教研组共58人,每年开展1次劳动教育课观摩、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常态化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教学视导,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
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培养。近两年举办全市劳动教育骨干教师专题培训、行政干部培训等培训项目,通过集中培训、网络研训、校本研修、跟岗学习等多种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培训,累计培训劳动教育教师2200余人次。
实施“活动提效”行动 丰富育人载体
深化家庭劳动实践。制定家庭劳动教育清单,组织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系列家庭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定期举办家庭劳动教育技能考核,引导家长增强责任意识,指导家长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要求学生家庭劳动每周不少于2小时,家务劳动情况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深化校园劳动实践。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组织开展以校园清洁、绿化养护、后勤服务、图书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劳动实践,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丰收节等重要节假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把每年5月设立为全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宣传月,“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设为全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
深化社会劳动实践。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德阳市教育局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德阳市分公司共建,绵竹市教育局与年画村、剑南春酒厂共建,广汉市教育局与雨菡家庭农场、广汉市国家现代化产业园共建,旌阳区部分学校与原野牧场、东升生态农场、爱达乐食品厂等共建学生校外劳动教育实践阵地。
实施“阵地提档”行动 拓展育人场所
发挥示范学校引领作用。制定《德阳市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实验校评选标准》,聚焦组织管理、课程体系、劳动教育实践、学生劳动评价、实际育人成效等5个方面确定26个二级指标,通过“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方式,按照成熟一批、授牌一批的原则,拟在“十四五”期间共建设100所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
加强校内劳动场所打造。鼓励各校大力挖掘存量空间,逐步建好配齐中小学劳动实践教室,积极打造种植园、养殖园、厨艺室等劳动实践场所,目前我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均配备有校内劳动实践场所,且基本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劳动教育场所布局。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各区(市、县)结合地方区域功能规划,利用农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资源,整合闲置校舍,共建共享“市、区、校”三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各区(市、县)建成各级各类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8个,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场地120余个,基本实现“县县有基地”的劳动教育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