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建立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然而,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显得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如何让学校教育告别千篇一律,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景线?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市吴江区
五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探索他们如何将“食”作为载体
打破劳动教育开展瓶颈,探寻独特做法与经验。
苏州市吴江区南麻小学
吴江区南麻小学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以“三个基地”“四重体验”为抓手,通过各种层次各种角色的体验,深化劳动教育。
❁学校巧妙利用周边的乡村资源,分年级实施了“小勤娃农场”、“勤耕园”以及“稻花香”农学院学农基地等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农事生产中,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
❁校内的“勤耕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农耕的机会,还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对劳动的尊重。“家庭小农场”作为劳动教育的延伸,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继续实践和学习,加深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合作。
❁校外的学农基地——“稻花香”农学院则提供了更为专业的农业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模式,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
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毗邻龙南良渚文化遗址和袁家埭古村落遗址,秉承“养正树人、启智育人、立美达人”的理念,多年来致力于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的开发和劳动课程建设的研究。校园内的耕乐园、四季园等十大景观展现了劳动教育特色。
学校以“沉浸式学习”为核心,着力打造“劳动+”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选修课程、家庭课程、实践学习和基地研学有机整合,通过稻米蔬菜种植、微项目实操等实践基地的固态学习,开展校园种植岗、节日作品展、发明小创客等活动,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等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
学校结合课题《稻乡之约:基于良渚文明的稻作文化研究与劳动实践》,在校内开辟迷你版稻作试验田。学生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学习插秧技术,并参与田间管理。结合传统节日,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五彩汤圆、麦芽塌饼、灰汤碱水粽等美食的制作,充分体验劳动的快乐。
苏州市吴江区铜罗小学
铜罗小学劳动教育以“臻美”特色为核心,以“传统文化”为引领,以“校家社合作”为载体,注重课程建设,着重学生体验,提升劳动品格,建设多个劳动教育场地,奏响劳动教育“多重唱”。
❁学校分别建立“臻美农场”果蔬类实践基地、“稼穑园”粮食类劳动基地,带领学生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中开展“小板凳课堂”“责任田种植课堂”“基地厨房课堂”等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动手实践、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同时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学校已在“稼穑园”开展两届丰收节活动,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活动已然成为了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一张闪亮名片。
❁校园内,举办劳动义卖,组织学生采摘、运输蔬菜,摆放摊位并进行售卖。
❁校园外,带领学生采摘蔬菜送给贫困户,制作团子送给消防官兵,将售卖手制工艺品所获爱心款捐赠给山区孩子等。通过劳动公益行动,进一步丰富劳动品格工作的内涵,扩大劳动教育的覆盖面,探索劳动教育实践的新模式,助力学生品格的提升和发展。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陵实验小学
江陵实验小学开辟有300多平方米的楼顶“耘耕园”种植基地,还与街道、社区共建成占地10亩的农耕实践基地,开辟体验、探究、共享的多元学习场域,实现了综合育人。
学校依托种植基地,基于问题群,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讲劳动故事、做劳动实践、树劳动榜样、做劳动宣传。
实践体验
通过班级认领方式,亲历果蔬、花卉种植、管理、收获过程。
集中教学
通过课堂相关课程学习,视频知识讲座,邀请有多年种菜经验的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特色活动
围绕“果蔬”的跨学科实践,并形成研究范式。
学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推进劳动教育真正落地课堂,探索新时代小学生素养发展的劳动教育育人范式。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
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投入资金建设了劳动实践基地“达人西点坊”和“智慧农场”,配备必要的劳动工具和设备,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包括烘焙、农场体验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实际技能,也培养了劳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智慧农场种植课”。学校与苏州大学农科院合作,建起了智慧农场,场内设有高科技生态植物的培育基地。学生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科技育种、品种改良实验,进行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培育等探究活动,进行无土栽培、立体化种植等项目研究。
❁“达人西点烘培课”。学校建设了劳动实践基地“达人西点坊”,学生进入西点烘焙室学习制作西点,学校邀请专业的西点师傅和志愿者家长给学生教学。学生在专业指导下探究烘培的乐趣,体验劳动的收获,学习更多烹饪知识,也增强了更多的责任感。
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石
劳动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以“食”为载体的劳动教育
让学校告别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价值
来源:吴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