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自然本真、和谐生长”的食育理念,立足幼儿园食育的“现实困境”,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积极探索生态式“食耕”、体验式“食作”、科学式“食养”、浸润式“食礼”的食育实施路径,以期为幼儿园食育提供一种思路。
“食育”一词,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样来的和怎样做的”。我国学者陈景民、郑思思在《日本<食育基本法>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指出:“食育是指以食物为载体或中介的教育形态,它不但关涉儿童的营养健康,还关注其健全人格的养成和文化的传承,并具有规范个体行为、密切家庭情感、促进经济发展等广泛的社会功能,被视为是智育、体育、德育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食育”呢?食育,不仅是关于“吃什么、怎么吃”的教育,还应该体现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其参与食物耕作的整个过程,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孩子科学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完美品格,最终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全过程。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身体健康成长离不开营养合理、均衡的饮食。2001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文件(卫疾控发﹝2001﹞120号)确定了“中国学生营养日”,让大众逐渐关注到青少年儿童的健康饮食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以下几点现实困境:
(一)幼儿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从孩子入园时家长填写的健康饮食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部分孩子存在挑食、偏食情况,如不吃苹果、不吃胡萝卜、不吃蔬菜等等。在入园后的每日进餐中,老师们也观察到这样的情况,常常是老师们用尽各种办法,才鼓励孩子吃下一小口。
(二)幼儿对食物的认知偏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多元,城市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成年人越来越多,孩子们更是缺少与食物的真实链接,不能分辨瓜果蔬菜,不知真正劳作过程中的辛苦。
(三)幼儿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认同危机
据统计,60%以上3岁到17岁孩子每天都吃零食,97.3%的孩子有吃反式脂肪食品,对中国传统饮食观念、饮食礼仪、饮食文化认知缺位。
(四)幼儿肥胖、体弱等生长危机
根据我国第四次营养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10年间增长2倍,达5300万;我园近三年入园时肥胖儿、体弱儿的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两极分化。
3~6岁是建立良好饮食习惯与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开展食育已然刻不容缓。基于现实困境,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我园积极探索幼儿园食育课程实施路径和教育策略,育人为本,以食养德,以食养体,以食健体,以食知食,以食育美。
三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幼儿园食育探索
深入理解“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根植园所“鲜活灵动,生命之绿”的校园文化特色主题,积极探寻“自然本真,和谐生长”的食育策略。
(一)生态式“食耕”教育,以食健体,以食知生长
充分利用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创设地面、墙面、管道、生态阳光棚(微型农科所)、班级种植角,打造立体、多元的种植空间;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之中,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食物生长规律的大门。春种、秋收,感受四季变幻,将抽象的物候概念,在菜地里变成日常的场景,丰富食物认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生长过程在孩子们的身体里留下印记。
我们追随孩子的兴趣,引其亲身的探知奥秘。如活动“瓜瓜成长记”,孩子通过长期的学习和亲自照料,主动探知植物生长的奥秘,亲身体验播种到收获带来的快乐,和植物和谐生长,劳其体,健其身,丰富认知,收获体验。
(二)体验式“食作”教育,以食知食,以食体悟生活
将亲手采摘的食物制作成一道道美味佳肴,在端午节学着包粽子,在冬至试着包饺子……孩子们在探索食物制作的过程中,体悟自在生活的意义。
如“遇见蘑菇”活动中,孩子亲手采摘,创意烹饪,了解知识,现场售卖,在动手操作中,感知食物的颜色、味道、形状等,与食物建立真实的链接,增强食物辨别能力,萌发对食物的兴趣。
让“食作”走进幼儿的一日生活,成为游戏的内容,生发真实的问题,成就了有价值的教育。
(三)科学式“食养”教育,以食养体,以食助健康成长
我园设立了“食育工作室”“膳食管理委员会”,制定科学的膳食管理方案,全方位做好幼儿饮食健康管理。
一是合理膳食,制定幼儿“带量食谱”。“幼儿园带量食谱”是一份能满足幼儿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需要而编制的每周平衡膳食的科学配方,包括食物种类、数量、用餐时间及烹调方法。通过平衡膳食能供给幼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保证幼儿每日营养素按比例摄入。发挥各种食物的营养效能,提高生理价值和吸收的利用率。量化到每个人,既不能供给不足造成营养不良,也不能供给过多造成营养过剩,引起肥胖及其它一些相关性疾病。
二是通过专业的营养分析软件,检验优化食谱,为幼儿提供“全面、平衡、适量”的膳食配比。
三是精致养育:特殊体质幼儿膳食管理。我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定期测量特殊儿童身高、体重,并进行分析、评价其生长发育情况,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食品安全管理员”“保健医生”“班级教师”“幼儿家长”组成的膳食管理小组,有针对性定制个性化膳食、健康管理方案;保健医生会到班与班级老师对身体有特殊情况幼儿逐一进行沟通,到食堂与管理人员沟通特殊幼儿情况,调整膳食搭配,针对食物过敏幼儿,食堂会提供不含过敏源食材的特殊餐食,以保证幼儿在园期间所需营养量达标;给特殊体质儿童家长开展讲座,提高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认知度和配合意识,制定护理计划,得到家长认同并签订《家长告知书》;班级老师会指导生长发育偏差幼儿良好进餐,根据幼儿的体质情况增加中低强度、长时间、身体移动性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同时还配备体育健康锻炼个人成长导师,进行个性化体质锻炼。
科学的管理,合理的膳食、精致的养育,增强孩子们判断和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如过敏体质的幼儿会自觉拒绝含“过敏源”食材的餐食;肥胖儿也有了自觉加强锻炼的意识。
(四)浸润式“食礼”教育,以食育美,传承饮食文化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从懂礼、习礼、守礼、重礼四个方面来开展“食礼”教育。
懂礼:以绘本故事、音乐欣赏、角色游戏等形式,营造温馨舒适的就餐环境,进行餐前菜品介绍,感恩食物,提高幼儿进餐兴趣,进行传统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的思想启蒙。
习礼:将“餐前洗手”“自主分餐”“餐后漱口”等良好的饮食习惯,于一日生活中,慢慢浸润,慢慢习得。
守礼:家园一体,讨论制定“细嚼慢咽”“安静进餐”等文明“进餐公约”,如“长者先,幼者后”“对饮食,勿择捡”“食适可,勿过择”,将传统的饮食习惯符号化、仪式化,内化为个人良好素养。
重礼:植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饮食、传统饮食文化的饮食习俗,端午食粽、中秋食月饼、清明食粑粑、过年食饺子、元宵食汤圆,实现传统文化与食育的共生、共育。
如《神奇的东方树叶》活动中,围绕中国茶文化,开展班级茶会,孩子们参与茶会的布置、邀请卡的制作,盛情邀请老师。茶会当天,着盛装、习茶艺、学茶礼,品茶趣,以期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
四
对“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幼儿园食育的实践反思
“自然本真,和谐生长”的食育实践,植根于我园“鲜活灵动,生命之绿”的园所文化,得益于我园“自然、生态、童趣”的游戏环境,生长于我园“创造、探索、生成式”的课程理念,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产生了积极意义:一方面建构了幼儿园食育的实践路径,促进了幼儿对“食”的认知、操作、情感态度、文化礼仪的全面发展,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产生了广泛的辐射引领作用,案例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学前教育联合研讨会暨绵阳市幼教联盟幼儿健康优质案例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以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对口帮扶、偏远山区的幼儿园进行主题分享。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我园的“自然本真,和谐生长”食育探索,从“泥土”到“食材”,从“食材”到“食物”,从“食物”到“食育”,由“食”而达“育”,集德智体美劳于一体,让孩子们于生活中、于游戏里,探究食育的本源,追寻生命的本真,和谐而灵动地生长。(撰稿人:冯 萍,管小芸,安 敏,贾朝霞,张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