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会,皎月归,踏着世间的深情,七夕如期而至。
8月22日是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古老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发源于中国。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迎接七夕节的到来,8月17日,食育网联合烟台市妇女联合会等单位共同策划了关于七夕节的线上讲座,即“食育进万家”系列活动第三期——七夕节·吃巧果揭秘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本期食育网邀请到了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食育指导师刘海莲进行主题分享。
直播间,刘老师主要跟大家分享了七夕的由来、传说、习俗、食俗、传承等内容,下面随小编一起走进这个逐渐被淡忘的传统节日吧。
一、七夕的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地将织女星与牵牛星人格化,并结合男耕女织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后来,七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习俗和内涵的节日。
二、七夕的传说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见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
东汉时《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汉代的爱情与婚姻已经要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制约,它在汉代的世俗演化,使其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所以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
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南北朝时期,梁代萧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
三、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不只有牛郎织女爱情的传说,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最普遍的就是女子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拜魁星、种生求子、为牛庆生、供奉磨喝乐等等......
1.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七夕之夜,女子手拿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将丝线穿入针孔中,将丝线快速全部穿入者,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
2.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七夕中午,投针于水,借日影而验工拙,成花鸟云兽影,则乞得巧。
3.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四、七夕的食俗
1.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巧果,是面食,其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2.吃花瓜
七夕来临之际,人们吃的水果主要是一些时令瓜果,如在乞巧时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3.吃巧酥
七夕期间,在不少民间的糕点铺,师傅做一些牛郎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为“巧人”“巧酥”,售卖的时候叫“送巧人”。
4.吃五子
古代七夕时,会向织女祈祷能心灵手巧,供奉五子和巧果等,七夕吃的五子是指秋天收获的果实,包括: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就成为宵夜食物。
五、七夕的传承
1.七夕传统礼仪
七夕节源起久远,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沉淀着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传承着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人文情怀。
那七夕佳节传递的是什么呢?
七夕佳节恒久远,文明幸福代代传。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幸福的生活理念。七夕文化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历久弥新。乞巧活动的核心,则在于祈求平安、幸福、和谐与安宁,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七夕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中劳动人民理想、情感、智慧的集中体现,并清晰地展现出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显示出其现代性。
从传统节日学传统礼仪
“小六艺”——洒扫应对进退。“洒扫”“应对”“进退”是传统教育中所说的“小学”,15岁以前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贯的传统。小孩子没有多大体力和智慧可以做多复杂或者粗重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教他从最简单的事物开始学习,洒扫就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起。
“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生活技能的教育。“礼”是大六艺里面的第一位。“礼”,简单说起来就是生活的一些规矩,当然它不只是规矩。这里的生活技能教育也叫劳动教育、食育教育。
现代“新六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寻味食育
每一个地方都蕴含着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食俗。以七夕为主题,寻味自己家乡传统文化习俗。
在孩子们的暑期阶段,七夕节为我们带来了开展家庭食育的绝佳契机。此时,我们可以积极策划一些亲子活动和社区项目,比如弘扬良好家风、塑造文明家庭等活动。以食育为主题,利用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不仅有助于提升家庭和睦,还能有效维护邻里间的和谐共处。厨房有声,烟火暖心,厨房的温度,就是家的温度。
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得传统礼仪;在烹饪活动、实验操作活动、动手实践中,让孩子们认识食物、食材,了解营养健康知识,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弘扬传统文化,为孩子们留存中国味道和中国记忆。
在七夕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有待传承的优秀美德。这些美德对于塑造当代人正确的社会家庭伦理观念,发挥了显著的引领作用。让七夕等传统文化焕发光彩,即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尽心尽力。
最后,让我们共同探索和感受中国传统七夕节中的古诗词之美吧!
迢迢牵牛星
汉丨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燕歌行
三国·魏丨曹丕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夕
唐丨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丨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五代丨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