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悬挂的警示标识分为橙红绿三色,主要针对含糖饮料和代糖饮料。橙色标识提示每日添加糖食用量应少于25克;红色标识提醒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风险,建议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绿色标识则指导市民如何看懂营养成分表,关注饮料的含糖量。
记者采访发现,部分市民买饮料主要凭口感,并不关注配料表。“我平时买饮料不太看配料表,喜欢喝什么就买什么,仅根据口感来判断它的含糖量。”市民张女士说。
也有市民表示,在选购饮料时,会优先选择低糖或者无糖饮料,认为这样的饮料更健康。彭慧提醒,有的饮料虽然声称无糖,但是添加了人工甜味剂,且含量不低,“大部分饮料都添加了人工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等,这些添加剂喝多了,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特别是糖尿病患者会血糖升高。这类饮料也在我们本次宣传的范围内。”
现场,疾控工作人员指导消费者如何看配料表。并通过电子问卷的形式让居民了解含糖饮料的危害和健康科普。
“市民在选购饮料时,首先要看营养标签,如果没有标注含糖量,可以看100毫升中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通常含糖量接近碳水化合物。比如每100毫升含有碳水化合物5.2克,含糖量差不多5克左右。每100毫升添加糖量超过5克的,就可以认为是含糖饮料。”彭慧补充道。目前,嘉定区疾控中心已在全区12个街镇的14家超市开展《含糖饮料警示标识应用与效果评估》工作,本月底将推广到全区100家大中型商超及便利店。
科普信息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含糖饮料的定义是,在饮料制作过程中人工添加糖,含糖量在5%以上(≥5g/100g)的饮料。常见的含糖饮料包括软饮料、果汁、运动饮料,加糖的咖啡、茶、奶茶等。
含糖饮料的危害?
1.肥胖:糖分摄入过量是诱发儿童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肥胖儿童更容易在成年后出现体重超标,从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癌症等各种疾病的风险。
2.脂肪肝: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容易诱发脂肪肝。
3.脱发:清华大学在营养学期刊《Nutrients》的研究表明:每一口含糖饮料,都在薅走你的头发。与不喝含糖饮料的人相比,每周饮用超过7次(>3500毫升),男性型脱发风险增加3.36倍。
4.龋齿:含糖饮料喝多了之后容易对牙齿造成损伤,引起龋齿和口腔溃疡。
5.骨质疏松:含糖饮料给人体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同时容易导致骨质疏松。
6.代谢功能紊乱:过量摄入含糖饮料,还会引起“甜食综合征”,影响到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
怎样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
1.看配料表:配料表内如白砂糖越靠前成分含量就越多,或看营养成分表含糖量一栏的数值。饮料甜味剂一般是蔗糖、果葡糖浆、安赛蜜等。一瓶330毫升的可乐含有添加糖36.96克,已接近人体一天最高建议摄入糖量。
2.多喝白开水:用白开水、矿泉水等替代含糖饮料,养成随身携带水瓶的习惯,即使外出也能时刻保持水分。少喝果汁,尽量选择吃新鲜水果,养成记录每日糖分摄入量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