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冠疫情的发生或与食用野生动物密切相关,暴露出国民食育知识的匮乏、科学素养的缺失,对食育不了解、不重视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当前及后疫情时代,必须有力推进食育工作,普及食育知识,强化国民的食育意识。
饮食教育简称“食育”,狭义的“食育”指关于饮食行为的教育,是指对孩子进行包括饮食观念、膳食营养知识和饮食卫生安全等一系列营养学的教育;而广义的“食育”指通过关于“饮食”的多层面、多角度实践,帮助个体不仅获得良好的饮食习惯,而且获得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简而言之,“食育”就是指与各种食物和饮食有关的活动和教育,可以帮助民众了解“吃什么”、“怎么吃”以及“为什么吃”。
一、推进食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青少年体质迫切需要“食育”
民强才能国强。全国儿童青少年营养调查报告显示,虽然目前生活水平较10年前明显提高,但是儿童青少年的营养合理的比例却没有明显增加。有学者对600名青少年开展的“饮食营养与膳食健康问题”调查显示,其中485名青少年对健康饮食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存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偏食、饮食不规律等。另一项研究表明,我国7-22岁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伴随年份的变化,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协会专委会委员洪平指出:“我国学生营养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因此,需要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食育工作,让青少年获得关于“吃什么”的知识,以保证营养均衡,提高体质。
(二)有效防治生活习惯病迫切需要“食育”
近年来,因挑食、荤素摄入不均衡、不吃早饭等原因所引起的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生活习惯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过度瘦身引起的营养不良的人群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由饮食不科学和食育缺位造成的疾病、亚健康等疾患以及家庭医疗费用增加和人力资本损失等社会危害已相当严重。如不适时开展食育,帮助民众获得“怎么吃”的知识,那么,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等生活习惯病的流行或将成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
(三)传统饮食文化传承迫切需要“食育”
饮食中所包含的内容和生活样式,是文化的体现。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渊源而流长,从“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到“食志、食功、食德”的孔孟食道,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古训,从“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到“食不言,寝不语”的饮食礼仪,无不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思想精髓。饮食文化是地区、民族乃至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饮食文化逐渐被淡化,西餐倾向日益明显,餐桌上畜禽肉类高能量食物消费大增,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丰富的蔬菜类、粮谷类食物却大幅减少,若不及时推行“食育”,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会引起蕴含了大量健康、合理观念的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丢失。在开展“食育”过程中,通过食物将个体与家人、家乡联系起来,通过对烹饪方式、餐具选择、进餐礼仪以及进餐环境等方面的传承与遵循,回答“为什么吃”的问题,并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推进食育工作举措
从纵向上看,食育贯穿人的一生,是全生命周期的教育。从横向上看,食育关切所有群体,是全覆盖零拒绝的教育。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主体的全面参与、有效联动。
(一)开展食育研究,适时推动立法
应从中华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及长远利益的角度和高度,充分重视食育的长远战略意义。通过组织营养、教育、文化等跨学科、多领域专业人才开展食育研究,厘清新时代我国食育的基本理念、完善有我国特色的食育内容、建立专门的推行机构,明确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时推动立法,使我国的食育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二)开发食育课程,打造食育链条
对儿童、青少年的饮食知识与习惯的教育影响着未来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学校作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之地,自然成为食育工作的重要主体。开发与各学段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食育课程,是打造食育全链条的关键。教育工作者应把“食育”置于与德智体同样重要的地位,通过构建一套有一定难度和梯度的、学习化的食育课程和教材,确保食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帮助儿童、青少年养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训食育师资,保障食育质量
食育是涵盖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教育的一个体系。不能说它涵盖了“五育”所有的教育内容,但它是“五育”之基、是渗透在各育之中的。因此,在大力培养专门的食育师资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在现有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中增加食育知识的培训内容,帮助每一个普通教师都获得食育的知识和意识,在其学科授课中有意识地融入食育,高质量的把食育工作推动得更加广泛、更加可持续。
(四)强化食育宣教,动员全民参与
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兼顾受众面、时效等因素,以数字化、知识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提供交互性、即时性服务,利用人们休闲娱乐的碎片化时间开展食育宣传教育。此次疫情中,部分群众不具备科学选择适宜食品、不了解应如何洗手、戴摘口罩等知识,给防疫工作造成一定困扰,而这些都是食育里最基本的应知应会知识。这一事实警示我们,必须对营养意识不强、缺乏辨别能力,不了解科学进食知识的民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以提升他们的防病抗灾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探讨家校合作的全方位教育新模式,通过“餐桌上的课堂”、“大手拉小手”以及“小手拉大手”等形式培养民众的生存能力和价值观。
每一次危机,都是危中有机!此次新冠疫情,让民众有机会深刻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自身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是科学、广泛普及食育知识、强化食育意识的良好时机。当前形势下,通过对食育工作的盲点、难点、堵点进行再思考、再谋划、再部署、再落实,提高全民的“食育”知识,就是为人民群众竖好防火墙、守好健康门!
王金平(南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相关连接: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食育之策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