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部省合建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21年8月23日
2021年8月23日
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长期以来,我国涉农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耕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实践和耕读传家为关键,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将农林专业的课堂开设到广袤的田野上,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
——坚持因地制宜。涉农高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各地农业农村育人资源,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度挖掘提炼耕读教育元素,将耕读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任务举措
1.把握耕读教育基本内涵。
耕读教育不仅是亦耕亦读的教育方式,也是情怀使命、价值追求、生命与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涉农高校加强耕读教育要以扎根“三农”为关键、以培养知行合一为重点,既要强化学生耕读文化学习,增强学生爱国爱民之情怀,又要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加强学生传统农业文化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编写中华农耕文明等教材,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课程教学。加强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体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变化,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3.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
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涉农高校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现代农业园等社会资源,以及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建设一批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品牌项目,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农村、到林区、到实践基地、到生产一线现场调研考察、实地学习,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快建设区域性共建共享农林实践教学基地,让农林教育走出“书本”、走下“黑板”,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涵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4.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
推动涉农高校普遍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依托中心开展耕读教育专项培训,提高教师耕读育人的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支持涉农高校与地方政府、农林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高校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农林科技专家、乡村工匠、种养能手等兼任耕读教育师资。培育和造就一支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兼具、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耕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思想引领,以“名师讲堂”“博读经典”等活动形式,推进耕读文明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文化熏陶,将农耕文明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榜样带动,以师生、校友中的优秀典型人物激励师生践行“勤耕重读”的理念,引导和鼓励学生激扬青春、报国奉献。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涉农高校要制定加强耕读教育的具体方案,统筹推进耕读教育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与总结评价等。
2.加强经费保障。涉农高校要给予经费保障,支持耕读教育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建设和耕读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提高涉农高校劳动教育质量。
3.强化督导检查。对学校组织实施耕读教育情况进行督导,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长期以来,我国涉农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耕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实践和耕读传家为关键,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将农林专业的课堂开设到广袤的田野上,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
——坚持因地制宜。涉农高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各地农业农村育人资源,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度挖掘提炼耕读教育元素,将耕读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任务举措
1.把握耕读教育基本内涵。
耕读教育不仅是亦耕亦读的教育方式,也是情怀使命、价值追求、生命与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涉农高校加强耕读教育要以扎根“三农”为关键、以培养知行合一为重点,既要强化学生耕读文化学习,增强学生爱国爱民之情怀,又要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加强学生传统农业文化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编写中华农耕文明等教材,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课程教学。加强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体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变化,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3.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
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涉农高校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现代农业园等社会资源,以及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建设一批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品牌项目,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农村、到林区、到实践基地、到生产一线现场调研考察、实地学习,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快建设区域性共建共享农林实践教学基地,让农林教育走出“书本”、走下“黑板”,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涵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4.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
推动涉农高校普遍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依托中心开展耕读教育专项培训,提高教师耕读育人的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支持涉农高校与地方政府、农林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高校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农林科技专家、乡村工匠、种养能手等兼任耕读教育师资。培育和造就一支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兼具、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耕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思想引领,以“名师讲堂”“博读经典”等活动形式,推进耕读文明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文化熏陶,将农耕文明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榜样带动,以师生、校友中的优秀典型人物激励师生践行“勤耕重读”的理念,引导和鼓励学生激扬青春、报国奉献。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涉农高校要制定加强耕读教育的具体方案,统筹推进耕读教育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与总结评价等。
2.加强经费保障。涉农高校要给予经费保障,支持耕读教育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建设和耕读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提高涉农高校劳动教育质量。
3.强化督导检查。对学校组织实施耕读教育情况进行督导,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