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针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389号建议——《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议》进行了答复。具体内容如下:
这份建议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很有针对性,对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很有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劳动教育”给予了特别强调,党中央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劳动教育。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等文件,都要求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并从不同层面对劳动教育作出部署,并强化督导检查,指导各地切实落实劳动教育要求。202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对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进行了细化,明确了每个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两个文件为新时期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设计图和施工图。
二是纳入学校课程内容。
推进实施劳动教育,在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明确了每一类劳动教育的育人立意,明确了各学段学生劳动教育主要内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适当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进一步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安排、实施方式作出具体规定,明确不同学科承担劳动教育任务的侧重点,确定各学段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和劳动周的具体形式,推动学校把劳动教育课落地落实,发挥育人功能。
三是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持续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等活动,弘扬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指导各地各校改进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丰富校内劳动内容与形式,结合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活动,适时适量安排工农业生产与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把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是抓好劳动场所建设。
在全国建设了一批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2017-2018年,遴选命名了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基本形成了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资源体系,涵盖各类农业基地、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重大工程基地等,为各地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劳动实践创造条件。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要求,一是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教育教学,鼓励指导中小学校结合地方特点,整体设计、分年级推进开展劳动教育,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二是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三是强化劳动实践平台建设,推动创建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这份建议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很有针对性,对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很有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劳动教育”给予了特别强调,党中央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劳动教育。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等文件,都要求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并从不同层面对劳动教育作出部署,并强化督导检查,指导各地切实落实劳动教育要求。202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对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进行了细化,明确了每个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两个文件为新时期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设计图和施工图。
二是纳入学校课程内容。
推进实施劳动教育,在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明确了每一类劳动教育的育人立意,明确了各学段学生劳动教育主要内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适当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进一步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安排、实施方式作出具体规定,明确不同学科承担劳动教育任务的侧重点,确定各学段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和劳动周的具体形式,推动学校把劳动教育课落地落实,发挥育人功能。
三是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持续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等活动,弘扬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指导各地各校改进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丰富校内劳动内容与形式,结合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活动,适时适量安排工农业生产与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把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是抓好劳动场所建设。
在全国建设了一批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2017-2018年,遴选命名了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基本形成了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资源体系,涵盖各类农业基地、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重大工程基地等,为各地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劳动实践创造条件。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要求,一是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教育教学,鼓励指导中小学校结合地方特点,整体设计、分年级推进开展劳动教育,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二是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三是强化劳动实践平台建设,推动创建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