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光正好,泥土的芬芳与少年的朝气在校园内外交织。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引领下,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的具体部署下,回民区各中小学以“劳动淬炼成长,实践创造幸福”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浸润式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从日常生活劳动到非遗技艺传承,从社区志愿服务到创意生活工坊,学生们在躬耕实践中感悟劳动之美,在汗水浸润间收获成长力量。
贝尔路小学:万物启蒙——麦浪滚滚面食之旅
春意渐浓,麦苗拔节,正是感受自然馈赠、体验劳动智慧的时节。为传承中华面食文化,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劳动品质,贝小劳动教育课程组以“万物启蒙——麦浪滚滚面食之旅”为主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食制作实践活动。
春意渐浓,麦苗拔节,正是感受自然馈赠、体验劳动智慧的时节。为传承中华面食文化,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劳动品质,贝小劳动教育课程组以“万物启蒙——麦浪滚滚面食之旅”为主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食制作实践活动。
一、从一粒麦到一碗面:劳动课堂的万物启蒙
活动伊始,劳动教师通过视频与实物展示,带领学生回溯小麦的成长历程:从金秋播种到初夏收割,从脱粒磨粉到和面成团。孩子们触摸麦穗、观察面粉,惊叹于"小小麦粒竟能化身千姿百态的面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域的面食文化——山西刀削面的豪迈、陕西臊子面的酸辣、江南阳春面的清雅……一粒麦的"变形记",不仅串联起南北饮食智慧,更让学生体会到劳动赋予食材的无限可能。
二、巧手翻飞,匠心塑形:解锁面食的千般姿态
低年级学生从基础面片入手,学习“揉、擀、切”的基本功。更有创意组尝试制作“猫耳朵面”:揪下一小块面团,拇指一捻一搓,面片瞬间卷成小巧的贝壳状;中年级学生迎来了“扯面”和“拉面”的挑战。制作扯面时,学生们将醒好的面团擀成长条,双手捏住两端,轻轻抖动手腕,一边拉伸一边在案板上摔打,面片越扯越长、越拉越薄,转眼化作宽如腰带的面条。高年级学生迎来进阶任务——制作山西刀削面。手持特制削面刀,将醒发好的面团托举胸前,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条如银鱼。三、劳动育心:汗水中的成长印记
这场“面食之旅”不仅是技能的习得,更是一次品格的锤炼——
1.耐心与细致:揉面需"三光",扯面要掌控柔韧,拉面考验指尖韵律,学生们在千百次重复中学会专注;
2.协作与担当:和面组主动为拉面组准备更柔软的面团,扯面高手自发指导同伴调整手法,团队精神悄然生长;
3.惜物与创新:有学生将练习时断裂的面条收集起来,揉成团后创意改造成“面疙瘩汤”,“失败的作品也能变成美味!”
南马路小学实验校区:“热辣滚烫”轻黏土火锅食材大挑战
在这个充满创意的劳动课上,同学们化身为小小美食家,利用轻黏土制作了一道道栩栩如生的火锅食材。从鲜美的虾滑到诱人的牛肉片,再到各式各样的蔬菜,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孩子们的智慧与巧思。
活动伊始,老师首先介绍了轻黏土的基本特性和安全使用方法,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安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开始了创作之旅。不一会儿,一张张普通的桌子变成了色彩斑斓的“小厨房”,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创意的火花。
最令人惊喜的是,不仅有常见的火锅食材出现,还有几位同学大胆创新,制作出了诸如“福袋”、“鸳鸯锅底”“酱料盘”“金针菇”等极具想象力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中华美食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