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健康文明,树饮食新风饮食文化是每个民族最广泛的风俗习惯和最基本的文化素质的体现,是饮食相关的思想、意识、形式和行为的综合体现。营养健康餐饮文明是饮食文化的核心,是本地居民智慧和文化素质进步的标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承优良饮食文化,对增强居民膳食指南的实践认同感和文化向心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中华民族饮食文明、行为改善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中国饮食文化包括养生(营养健康)、礼让、美学、节俭等特点,营养健康是饮食文化的核心。
(1)养生文化:饮食养生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如来自《黄帝内经》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现代膳食平衡观的起源。由于饮食中获取营养和草药疗病两者的相互借助和影响,从“医食同源”的初步认识中派生出了中国饮食养生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饮食养生”的宝贵传统。一直以来,膳食平衡、传统进补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主导。
(2)礼仪文化:饮食礼仪在餐桌上就体现为礼、孝、德、让、教。宾客长幼之礼,尊敬长者的孝道,饮食谦让有度、坐姿食相、不浪费粮食等。在家吃饭、从小培养好习惯,同时家长也能言传身教,这些优良文化的传承,是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餐饮有着浓厚的家“情”文化和家“礼”色彩,一家老少餐饮团聚,饭香菜好,“情”也在其中,所以家传身教是饮食礼仪的最好行为。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家风的影响亦会随之远播,成为社会风气和饮食文化整体提升的力量之源。
(3)美学文化:膳食美学是我国饮食文化的显著特点,“烹”“调”“配”无不成为美味、美型的技术手段。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形、器,甚至有席间伴乐,既是出于对食物的尊敬,同时也是对“美”的追求和体味。盐是百味之首,“品”对应的是“味”,品味是一种享受,根据地域性的差异和人们的习惯,因此产生了不同菜系风味特点。
(4)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珍惜食物、尊重劳动、节约资源、爱家持家都体现了对食物资源的爱护和珍惜。唐代李绅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但意义深远,而且成为人们恪守的美德。目前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是节约不浪费仍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依旧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光彩。某些地方饮食习俗中的摆筵席、喝大酒、铺张浪费等应该改变。另外烹饪中的盐、油用量过大,过多一次性餐具也是一种浪费,应该避免。
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饭桌”是传承饮食文化和食育的最佳时机,全家人吃饭,尊老爱幼,营造愉快轻松的家庭就餐环境。家庭是良好饮食文化传统传承的最佳场所。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吃一顿美味大餐是生活快乐的主要来源之一。经常在家吃晚饭的9~14岁孩子,可以摄入更多的蔬菜水果、更少的油炸食品,这样的饮食更健康。研究表明,经常在家吃饭的孩子不容易心情低落或饮食紊乱。如果父母有规律地和孩子一起吃饭,就会更早发现问题、改善不良情绪。国内研究表明,相对家庭烹制食物,在外就餐往往摄入更多的盐和脂肪。此外,研究发现在外就餐与目前肥胖的流行有关。在外就餐者较在家就餐者摄入更多的饮料、糖、甜品和面包,无论男性或女性都是如此。
一些国家的膳食指南中特别提到要回家吃饭和愉悦进餐(takeyourtimeandenjoyeating),对发展、练习、分享和欣赏准备食物和烹饪膳食给予特别推荐,强调了家庭对实现心情愉悦、健康饮食习惯培养的影响力;强调老年人与家人、朋友一起就餐对健康影响的重要性。
传承健康文明,树饮食新风,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