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随着王矿二小劳动教育的结束,2024年秋季学期劳动教育正式收官。回首耕耘路,弦歌奏华章。
按照怀教发【2024】89号《怀仁市教育局开展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通知》的安排,本着公益性、普及性、教育性、实践性的原则,怀仁市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共组织17所学校5000人次到怀仁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一、收获令人鼓舞,过程充满感动
1、准备充分,组织有序
8月28日上午召开了由各校分管领导和基地负责人参加的劳动教育安全协调会。中心要求学校指定年级学生全员参加,带队教师必须与学生同车同吃同住,参加劳动实践的学生必须办理人身保险;要求基地的课程、卫生、伙食、安全都达标上档。
劳动基地万事俱备,课程设置更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师资更加优化,安全硬件有效提升。
参考各学校的申请意愿,通过文件的形式下发日程表,明确了各学校的时间安排、接送地点。
中心全程跟踪,对参与学生实名报备,特别是学生信息、保险事宜、车辆安检、责任分工、转场安全、食宿状况、活动实效都亲自查看,做到底数清楚,确保万无一失。
2、课程丰富,督导精细
秋季课程更具科学化层次化。主要包括农业劳动、食品制作、手工艺术、军事训练、建筑劳动,既门类齐全,又循序渐进。
农业劳动随时令。农业劳动,是学生来体验的首要课程。秋天作物成熟,玉米结出硕大的棒子,这期学生们掰下玉米,那期学生垒起玉米墙。一拨学生挖土豆,一拨学生烧土豆。学生在此尽享田园丰收之乐,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变得鲜活而有温度。美食课堂陶情操。从种植园出来,学习粮食加工以及美食的制作过程。同学们学会糖干炉、大肉丸、蛋糕、豆腐的制作,对食品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伴随着糖干炉的制作,学生知道了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西逃和糖干炉又名“闪塌嘴”的由来。手转小石磨,揉搓饼馅成团,学生既享受了制作乐趣,也增进了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与尊重。露天厨房,柴火灶火焰熊熊,学生把采摘下的食材进行摘、洗、切、炒,在链接过去、继往开来中,感知今天的幸福;从传统劳作中体会现代繁荣,文化自信、将珍惜物品、崇尚劳动的优秀品质内化于无形。
救护学习强本领。同学们学会了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和技能,达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效果。
非遗课堂传文脉。剪纸、烙画、丝网花、石绘、蛋雕等手工课,一剪一熨皆是艺,一笔一刀更传神。手工课为学生情感表达和未来职业探索开辟了路径,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编织课上,孩子们纤细的手指灵巧地穿梭于丝线之间,编织着自己的独特故事,勾勒着自己的绚丽梦想。
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点位以及学生劳动中的每一步操作,中心负责人都要查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力争让学生劳而有获。
3、效果明显,评价多元
把劳动教育的课堂搬进大自然,让田间劳作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学生体验“种—耘—收—品”的整个过程。孩子们从辛勤劳动到团队合作,从播种希望到收获果实,他们以地为书、以农具为笔书写着别样的童年。
在食品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只是技艺,还有诚实做人、扎实做事的优良品质。
手工艺术课学习,有创意与灵动的收获,也有耐心和细心的考验,更有对孩子们热爱艺术种子的培养。
在军事拓展课上,学生们学到了雷厉风行、永不言败的军人作风。
打破课堂边界,开展多元评价。怀仁市劳动教育跨越课程之界、学科之界,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构建起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干卖力、守纪谦逊的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在磨炼中形成。
走进小黄鹂,飞出苍天鹰。
二、构建项目学习,提升学习兴趣
成绩代表过去,创新赢得未来。目前的劳动教育主要停留在出力流汗、动手实践上。2025年,我们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推进动手实践与相关文化知识同步学习同步探究的项目化学习,让文化积淀与实践场景相碰撞,让知识储备的灵光四射,激荡出“策马扬鞭趁年少”的热情。
发展发散思维。通过深度操作探索,对原有方法进行改进,发现和积累创新的做法和闪光点,是发展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中,学生探寻其奥秘,掌握其经验,脑海产生当前农业存在的系列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探寻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的可行方案。
在实践中产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逐渐提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找到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关键点,让学生对任何事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积极创造条件,做到“教——学——做”的合一,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2024年秋60天的实践活动,是对中心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拷问,也是对基地场所建设、课程设置、管理运营的检阅,更是怀仁学子综合实践的初探。怀仁市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形成融合育人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