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明晰劳动教育与研学活动融合开展的必要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继而,2022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颁布实施……这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策表明:劳动教育已受到高度重视,它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明确提升了综合实践的地位。在此教育政策引领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均如火如荼地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研学综合实践活动。但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影响,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虽有劳动教育的经历,但体验短、思考浅、认识低,致使学生劳动素养得不到提升。因此,将劳动教育与研学活动融合开展,即以研学活动为载体,以劳动素养为课程目标,在学生参与研学活动时组织实施劳动课程,不仅能合理利用教学课时,解决教育现状,还能在融合开展过程中二者互促互进,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资源联动:明确劳动教育与研学活动融合开展的优势性
劳动教育与研学活动融合开展,不仅仅在于其能改变教育现状,助力区域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政策,更在于研学活动资源联动、资源整合的优势,可为劳动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搭建平台,创新劳动课程的实施形式、提升劳动课程的深度,进而助力学生劳动素养得以形成。近年来,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已联动周边区域劳动教育资源,依据劳动课程标准,研发设计出多种主题的劳动课程。比如依托位于东胜区灶火壕附近的元禾农场,研发实施了“四季农耕课程”之《劳动伴成长,一起“趣”农耕》系列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春耕、播种、秋收等活动中提升劳动能力。比如整合鄂尔多斯大草原的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在情境强、仪式足的诈马宴大厅中制作粿条,让学生在揉、捏、品中体会到因劳动而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比如依托位于陕北民俗博物馆中“生存之本”这一篇章,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聆听讲解,在解决问题中将古代陕北人勤恳劳作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在驻足欣赏古代农具中看到劳动的痕迹,进而认识到劳动的魅力与价值,于此提升劳动意识。
区域实践:指明劳动教育与研学活动融合开展的实效性
(一)基于五育融合的农耕劳动课程构建与实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作用,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研学活动中心联合学校研发实施了《劳动伴成长,一起“趣”农耕》劳动教育系列研学活动。本次劳动课程以五育融合为导向,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以元禾农场种植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思合一、知行合一、学创合一、行悟合一的劳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促进五育融合。
1.在规划土地中实现“以劳增智”
基于学思合一的劳动实践有助于增强劳动体验的深刻度。在“如何在承包土地中合理种植果菜类、根菜类、叶菜类、大田农作物四类不同蔬菜”的问题驱动下,学生通过测量法、计算法规划土地种植区域,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劳动实践问题。基于“每一块种植区域应该种多少种子”的真实需求,学生在自主调研中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种植方式与生长周期,并结合多种影响因素和种植资源系统分析,制定具体可行的种植方案,在分析、策划中发展筹划思维。因此,学生在基于真实规划土地的劳动实践中学会将知识实践化、思维情境化,促进智力发展。
2.在种植体验中实现“以劳强体”
基于知行合一的劳动实践有助于增强劳动体验的价值度。在系统掌握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与各种农具使用方法的理论基础上,学生以协作劳动的方式打田埂、种植。在时而烈日炎炎、时而黄沙漫飞的种植环境下,他们即使汗流浃背、眼浸黄沙,也严格按照种植方法播种一粒粒种子,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在具身体验中出力流汗、强身健体。因此,学生在基于真实种植体验的劳动实践中认识强身健体的必要性,树立以劳强体的劳动观念。
3.在创意设计中实现“以劳育美”
基于学创合一的劳动实践有助于增强劳动体验的艺术度。在“为承包土地设计插牌”的任务驱动下,学生结合实际种植需求,以协作方式创造性思考,以图案、色彩、标语等方式凸显设计理念及愿景,在创意设计中提升创造力和审美观。因此,学生在基于真实创意设计的劳动实践中学会将劳动成果艺术化,促进劳育与美育的融合。
4.在实践体悟中实现“以劳树德”
基于行悟合一的劳动实践有助于增强劳动体验的反思度。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种植体验中深度解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进而生发对劳动及劳动人民的尊重之情,在反思感悟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学生在基于真实实践体悟中学会将劳动经验反思化,促进以劳树德。劳动教育既是“五育”的起始点,也是“五育”的落脚点,而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此次《劳动伴成长,一起“趣”农耕》劳动教育系列研学活动的开展实施不仅落实了五育融合,而且推进了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深度开发与设计,引导学生在课程体验中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于科学思维的科技劳动课程构建与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需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融合是中小学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路径。为此,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研学活动中心以无土栽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无土栽培的原理,并基于科学原理的探究合作制作无土栽培装置,进而在探究、设计、制作、反思、优化装置中逐步认识到人工智能时代下科技劳动的价值,同时也促使学生站在科技的视角认识劳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力、创造力。
1.在真实情境中看见“科技劳动”的力量
科技劳动教育虽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但其与学生生活经验链接较少,以致学生不能从心底里深刻认识到科技劳动的价值。因此,在《无土栽培》这一劳动课程中,组织学生真实走进现代农业基地,实地参观无土栽培装置,并调研相比于传统农业,无土栽培具有什么优势。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中认识到无土栽培具有灵活性强、高效性、环保性等优势。同时,学生也在实地参观、调研中看见“科技劳动”的力量,进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无土栽培原理的兴趣。
2.在问题解决中实现“科学思维”的生长
科技劳动教育虽已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各地各校也均已积极探索“科技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模式,但在探索二者融合开展过程中,需认识到科学原理在科技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此,基于探究无土栽培原理的兴趣,适时提出“观察三个自制的无土栽培装置,说一说水是如何循环的”这一核心问题。学生在此问题驱动下,于仔细观察中发现水循环的原因是装置中有一个重要的结构。继而,再次发现基础上继续有针对性地观察,逐步明白装置中两根PVC管设计半堵、全堵的原因,进而也明白了无土栽培的原理。在这一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再观察—再思考分析的思维历程,两次观察发生了从整体结构到局部结构的转化,这是思维生长的转折点。同时,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实现了“科学思维”的生长。
3.在协作制作中看见“科技劳动”的价值
科技劳动教育不仅仅在于探究科学原理,更在于引导学生基于探究将理解成果产品化。为此,经实地观察、问题探究的铺垫,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制作无土栽培装置。在商讨、构思中将建构的知识转化成设计方案。在协作组装、测试、重组中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细致的操作技能,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劳动习惯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学生在看到自制的无土栽培装置可实现水循环时成就感油然而生,进而激发他们将成功的劳动经验迁移应用于其他劳动中,在制作成果的分享与反思中将劳动成果转化为他人的知识财富。这一系列的合作劳动经验让学生在协作制作中看见“科技劳动”的价值。
在当今教育政策的引领下,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活动融合开展已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作为一名研学教师,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依照教育政策的指示,深入研读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整合在地化资源,构建出契合教育政策要求、彰显劳动素养的劳动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劳动素养在研学活动中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