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探索开展劳动教育时,经常会结合食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小编选择了三所高校案例,看看它们是如何将劳动教育与食育相融合的。
在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就依托学校后勤部门开设了新课《家常菜》,课程共18学时,其中实验/实践达16学时。因场地、师资的限制,初步仅针对2020级本科师范生和强基计划学生开放。
在2020级本科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中,劳动教育课程设定为通识必修课。每位师范生必须在大学期间修满1学分的劳动教育课程。
《家常菜》教学内容显示,青椒土豆丝、海派菜八宝辣酱、粤菜菠萝咕咾肉、川菜干烧大虾,还有中式面食、西式点心的烹制都囊括在内。
上课地点在食堂,划出单独区域进行授课,考虑到安全与卫生,用的是电磁炉。授课老师为食堂大厨,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课程是由“网红”厨师“玉米炒葡萄”的创始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玉红团队设计的。
考核会将平时表现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考试形式可能是烧一道菜,在食堂特设窗口提供给师生品尝,由师生来打分。
浙农林大创新劳动教育课程 烧菜成必修学分
从今年开始,浙农林大明确设立劳动教育必修学分1分,并在课外教育平台单独设置劳动教育模块。本科生参加劳动教育不少于32学时,修满学分才能本科毕业。
劳动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烹饪基础教育与实践》等4门劳动实践试点课程,全部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和后勤骨干员工共同授课。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专任教师,主要教授理论方面的内容;由后勤骨干组成的授课团队,主要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参加相关劳动。
给学生上烹饪课程的有学校后勤食堂的资深厨师长,也是中国烹饪大师。大厨们会亲自示范切菜、烧菜、颠锅、起锅,演示制作步骤,教授同学们“西湖醋鱼”“鱼香肉丝”等不同菜品的相关营养学知识、烹饪技巧和注意事项。
强化组织实施,构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聘用后勤部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采取“1+N”(1位后勤骨干教师+N位后勤技工)组队上课模式,将后勤人力资源纳入劳动教育师资库。
设立教改资金支持在后勤设置《营养与美食制作》《植物与生活实践》等劳动教育课程,并纳入选修课程,将《劳动与生活实践》纳入必修课程。
强化组织实施,构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开辟“食育空间”“劳动花园”等劳动教育场所,组织学生参与食堂帮厨等,提升学生日常劳动技能。
强化示范引领,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
强化后勤职工作为“不上讲台的老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通过“楼妈日志”“饮食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沟通,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注重弘扬工匠精神,吸引学生参与后勤创新项目评选、技能比武、“最美后勤人”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幸福,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