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近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牵头组织编制的《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发布,该指南旨在为科学指导不同年龄人群及慢性病患者身体活动,提升全人群身体活动水平。以下为相关专家对本指南的解读: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很多朋友反映,身体活动听起来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这和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运动有什么区别?身体活动对于人的健康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身体活动”是指骨骼肌收缩引起能量消耗的这样一些活动,它的英文原文叫“Physical Activity”。身体活动这个概念不限于一定是特殊性质的哪一种活动,而是包括所有类型的、各种强度的、各种范畴的活动,就是人们在一天当中出于不同目的做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叫身体活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身体活动一共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职业性活动,也就是说,你工作中老是动的还是老是坐着的?第二类是交通出行,你是走路还是坐车?第三类是家务劳动。第四类指的是休闲活动,比如下班以后你要去游泳、跑步、打球。总体来讲,我们称之为“身体活动”。这个名词对一般人来讲是比较新,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身体活动和一般的体育活动、运动、锻炼这些老百姓经常说的名词不是完全等同的,更不能把身体活动称之为“体力活动”,这个名词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为什么要强调身体活动?因为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证实,缺乏身体活动(比如久坐不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的第4位主要危险因素,前3位是高血压、抽烟、高血糖,它(身体活动不足)排位第4,它引起全球死亡的6%。反过来讲,积极和充足的身体活动是保证整个生命周期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石。身体活动不足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而且假如你同时还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抽烟、大量喝酒的话,那就成为很多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共同的危险因素。另外,身体活动不足还会影响人的心理状况、认知、睡眠质量和骨骼健康,所以也是老年人生命质量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可以看到,身体活动对促进公众健康具有非常重要作用,那么卫生健康部门在推动全人群身体活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为什么要编制2021版的《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呢?
段琳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慢性病与营养管理处副处长:
大家都知道,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刚才陈院士也提到身体活动不足的很多危害。从2002年,我委就把人群身体活动状况纳入到我们国家的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范围。经过这么多年的监测,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久坐不动这种行为危险因素广泛流行,我们也看到人群中超重肥胖的情况在广泛发生。最近一次监测的结果即《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人群的身体活动不足情况广泛流行,人群中的超重肥胖率也非常高,现在成年人中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已经具有了超重肥胖的问题,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为了广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和相关慢性病,在2007年,我委启动了一个全国性的健康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截止到目前,这个行动已经进行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年—2016年,主题是“健康一二一”,即“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在这个口号中我们看到,“日行万步”和“吃动平衡”中的“动”就是指身体活动。在这个阶段,为了指导广大公众能够科学地开展身体活动,我委在2011年发布了《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试行)》,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发布身体活动相关的国家指南,提高大家对于身体活动的认识,对于我们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和慢性病的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第一阶段的行动,“日行万步、吃动平衡”“管住嘴、迈开腿”这些口号,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大家的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在2017年,我委又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启动了以“三减三健”为主题的第二阶段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就是减油、减盐、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其中健康体重和健康骨骼跟身体活动都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证据日益充足,世界卫生组织、欧美国家、日本等也相继修订发布了他们的身体活动指南。对于我国来讲,为了推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些相关政策文件的落实,更加精准、精细、分类地去指导我们人群科学地身体活动,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启动了新版身体活动指南的编制工作。新版《指南》在试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内外最新的科学证据,而且适用人群也从成年人扩展到了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主要的慢性病患者,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不同年龄段人群身体活动的科学分类指导将发挥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美等国家都在相继发布或修订人群身体活动指南,那么世界卫生组织促进身体活动的策略,以及2021版《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的制定过程是怎样的呢?
赵文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
在过去这20年里,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科学证据日益丰富,当然同时,身体活动不足对健康带来的危害也是越来越得到共同的认识。所以,怎么积极地促进人群的身体活动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和专业体系高度关注的领域。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例,2004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18—2030年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202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在我们国家,为了应对我国人群身体活动不足普遍存在的挑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的大力支持、指导和领导下,由中国疾控中心和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牵头,成立了两个委员会,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运动医学、体育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在2018年正式启动了《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编写工作。应该说,在过去这3年多的时间里,指导委员会为这部《指南》的编写提供了精心、耐心和非常细心的指导,特别是陈君石院士,多次和编写委员会逐字逐条斟酌,推敲《指南》里的一字一句,还组织许多次专家论证,审修《指南》的全部内容。编写委员会所有成员都是这个领域的中青年骨干。搜集了国内外相关身体活动促进健康的证据,也系统回顾和评价了这些证据我们应该怎么应用,也学习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其他国家的指南。同时,在这部《指南》的制定过程中,我们特别考虑了怎么结合中国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身体活动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性建议。比如2007年以来,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践行了“健康一二一”,2011年的《成人指南》试行这么多年,我们得到了很多经验。所以在2021版《指南》中提出了4条对各个年龄和不同健康状况人群都适用的总则。在文字表达上,我们力求既不失科学的准确性,又十分符合中国人群的文化特点。在过去这3年多时间里,编写委员会召开了十几次专家会,对相关领域的50多位专家进行了走访、调研、咨询,广泛听取了意见。对稿子有数十次修改,最终形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已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指南》。应该说,2021版《指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整个《指南》的编写过程具备了十足的工匠精神。那么,《指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呢?
赵文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是非常完整的一部指南,它由总则、2岁及以下儿童、3-5岁儿童、6-17岁儿童青少年、18-64岁成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六个人群指南共7个部门组成,《指南》核心内容包括23条,在《指南》里,我们还逐条进行了释义。这是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首次发布的覆盖全生命周期各个年龄段人群、包括慢性病患者的身体活动指南,对于分类指导不同年龄段人群、慢性病患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指南》(2021)真的是干货满满。说到总则,我们注意到指南总则的第一条阐述“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这16字原则公众应当如何更好地理解呢?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总则是我们指导中国老百姓开展适度身体活动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这16个字,刚才主持人说了,我再重复一下,就是“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这是一个通过身体活动来促进健康的总体的理念和基本的原则。所以这16个字应该是每个字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要形成一个整体,前后呼应,相互补充。“动则有益”,指的是对于一般平常缺乏身体活动的人,要改变他的静态,所谓的静态就是坐着的生活方式。这样会有益于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出行、家务活动和休闲当中的这些活动,我们强调可长可短。过去有个说法,身体活动一次要至少坚持10分钟,现在科学证据证明没有这个说法。只要能动,不一定持续10分钟或者30分钟。比如你爬几层楼梯,对活动的强度、用力的程度和速度等都没有严格的要求,不是说你一定要爬几层楼、一定要爬多快、一定要爬多长时间,慢慢都可以累计起来。所以动就比不动好,动得多一点就比动得少一点好。当然要看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是一味地强调多动,所以叫“多动更好”。低强度、短时间的身体活动,如果积累起来,可以有益于身体健康。加强频率、加强强度可以得到更好的健康效应。因为不同形式的身体活动,比如有氧的耐力、肌肉力量的练习,对健康都是可以得到很全面的效应。多动指的是在原有身体活动水平上增加活动的时间、强度和量,应该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有度的选择和控制,量力而行,包括肌肉能力、心肺功能的高低,能力比较差的,应该从低水平开始,逐步增量。当然,进一步增量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次就是活动前身体状况假如觉得疲劳、有不适,就不要做力不从心的活动。即便是过去一直可以完成的,今天觉得身体不大舒服的话,也要适度减轻,即要“适度量力”。“贵在坚持”,也就是身体活动促进健康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长期的坚持。因为人体的各个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都有“用进废退”的特点,你用就可以把它加强,不用就慢慢退步了,所以要坚持耐力的训练,可以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动脉血管有更好的弹性、骨骼肌肉更强壮等等,只有让机体保持工作、得到锻炼,才能保证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处于良好的状态。因此,养成多活动、坚持锻炼的习惯,才能获得持久的、一辈子的健康效应。另外,坚持锻炼也能够使身体活动更安全,降低发生运动的损伤。你要是偶然运动一下的话,可能会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当然,这16个字是基本原则,跟着还有3条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和遵循。一是要减少静态行为,就是不能老坐着,坐一定时间一定要动一动,所以要每天保持身体处于活跃的状态。所谓活跃状态是指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尽可能地保持要动一动,能站着的就不坐,能动着的不静。所以不强调一定要达到什么中等强度,也不要求一定要达到一次10分钟。二是身体活动要达到推荐量,我们的《指南》中对不同人群都有一定的推荐量。三是安全地进行身体活动,我们鼓励人们开展身体活动的同时要强调避免伤害、要安全。因为活动是好的,但是它有可能造成风险,所以我们在《指南》里也进行了适当的提示。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针对不同人群的主要推荐建议又有哪些?
赵文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
针对2岁及以下儿童,一是每天与看护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式玩耍;二是能独立行走的幼儿每天进行至少180分钟(3小时)的身体活动;三是受限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四是不建议看各种屏幕。对3~5岁儿童:一是每天要进行至少180分钟的身体活动,其中包括60分钟的活力玩耍,鼓励多做户外活动;二是每次静态行为不超过1个小时;三是每天视屏时间累计不超过1小时。针对6~17岁儿童青少年:一是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且鼓励以户外活动为主;二是每周至少进行3天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三是减少静态行为,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个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针对18~64岁成年人:一是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者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组合;二是每周至少进行2天肌肉力量练习;三是保持日常身体活动,并增加活动量。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一是成年人的身体活动推荐同样适用于老年人;二是要坚持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三是如果身体不允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应尽可能地增加各种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针对慢性病患者,一是慢性病在进行身体活动前应咨询医生,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始进行;二是如身体允许,可参照同龄人的身体活动推荐;三是如身体不允许,仍鼓励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律的身体活动。不强调强度,但强调规律。鉴于时间关系,我就不给大家一条一条解读了,《指南》里有逐条的释义,大家可以阅读理解,去体会、去践行。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一步如何推进和指导《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的推广落地实施,更好地惠及广大公众?
段琳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慢性病与营养管理处副处长:
身体活动促进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所以未来在健康中国推进的过程中,身体活动促进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和重要的工作。《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为我们下一步推进身体活动促进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指南》的落地实施。一是针对公众,我们要广泛开展科普宣教,让大家了解《指南》的内容。现在有很多新媒体的方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宣教,创新我们的科普宣传方式。同时,我们也希望以《指南》为基础,能够制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传播作品,能推出一批群众互动性很强的科普宣教主题活动,能够提高群众的身体活动意识,也增强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二是针对专业人员,应该加强《指南》的培训和宣贯,支持相关技术机构开展《指南》的解读、宣传以及未来的培训,让一线医疗卫生人员,包括体育系统的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指南》的内容,提升身体活动的意识,提升他们在实践中指导群众科学开展身体活动的能力。三是针对政府部门,希望能够充分发挥《指南》在慢病防控、健康中国行动推进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刚才也提到,《指南》中相应的条目对于未来我们制定人群的身体活动策略、推进人群的身体活动促进都能提供非常好的支撑。总体来讲,我们希望通过《指南》的宣传、推广、落地、实施,让广大群众都能以积极的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享受美好生活,也为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加积极的力量。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相信收看了今天的栏目,大家对这16字原则不仅仅是熟悉,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也希望通过《指南》2021版的进一步推广实施,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家把积极的身体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享受美好健康的生活。好了,今天访谈到这里又要和大家说再见了,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也非常感谢三位专家的详细解答。
相关链接: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发布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身体活动”是指骨骼肌收缩引起能量消耗的这样一些活动,它的英文原文叫“Physical Activity”。身体活动这个概念不限于一定是特殊性质的哪一种活动,而是包括所有类型的、各种强度的、各种范畴的活动,就是人们在一天当中出于不同目的做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叫身体活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身体活动一共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职业性活动,也就是说,你工作中老是动的还是老是坐着的?第二类是交通出行,你是走路还是坐车?第三类是家务劳动。第四类指的是休闲活动,比如下班以后你要去游泳、跑步、打球。总体来讲,我们称之为“身体活动”。这个名词对一般人来讲是比较新,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身体活动和一般的体育活动、运动、锻炼这些老百姓经常说的名词不是完全等同的,更不能把身体活动称之为“体力活动”,这个名词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为什么要强调身体活动?因为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证实,缺乏身体活动(比如久坐不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的第4位主要危险因素,前3位是高血压、抽烟、高血糖,它(身体活动不足)排位第4,它引起全球死亡的6%。反过来讲,积极和充足的身体活动是保证整个生命周期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石。身体活动不足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而且假如你同时还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抽烟、大量喝酒的话,那就成为很多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共同的危险因素。另外,身体活动不足还会影响人的心理状况、认知、睡眠质量和骨骼健康,所以也是老年人生命质量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可以看到,身体活动对促进公众健康具有非常重要作用,那么卫生健康部门在推动全人群身体活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为什么要编制2021版的《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呢?
段琳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慢性病与营养管理处副处长:
大家都知道,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刚才陈院士也提到身体活动不足的很多危害。从2002年,我委就把人群身体活动状况纳入到我们国家的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范围。经过这么多年的监测,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久坐不动这种行为危险因素广泛流行,我们也看到人群中超重肥胖的情况在广泛发生。最近一次监测的结果即《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人群的身体活动不足情况广泛流行,人群中的超重肥胖率也非常高,现在成年人中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已经具有了超重肥胖的问题,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为了广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和相关慢性病,在2007年,我委启动了一个全国性的健康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截止到目前,这个行动已经进行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年—2016年,主题是“健康一二一”,即“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在这个口号中我们看到,“日行万步”和“吃动平衡”中的“动”就是指身体活动。在这个阶段,为了指导广大公众能够科学地开展身体活动,我委在2011年发布了《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试行)》,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发布身体活动相关的国家指南,提高大家对于身体活动的认识,对于我们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和慢性病的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第一阶段的行动,“日行万步、吃动平衡”“管住嘴、迈开腿”这些口号,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大家的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在2017年,我委又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启动了以“三减三健”为主题的第二阶段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就是减油、减盐、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其中健康体重和健康骨骼跟身体活动都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证据日益充足,世界卫生组织、欧美国家、日本等也相继修订发布了他们的身体活动指南。对于我国来讲,为了推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些相关政策文件的落实,更加精准、精细、分类地去指导我们人群科学地身体活动,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启动了新版身体活动指南的编制工作。新版《指南》在试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内外最新的科学证据,而且适用人群也从成年人扩展到了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主要的慢性病患者,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不同年龄段人群身体活动的科学分类指导将发挥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美等国家都在相继发布或修订人群身体活动指南,那么世界卫生组织促进身体活动的策略,以及2021版《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的制定过程是怎样的呢?
赵文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
在过去这20年里,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科学证据日益丰富,当然同时,身体活动不足对健康带来的危害也是越来越得到共同的认识。所以,怎么积极地促进人群的身体活动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和专业体系高度关注的领域。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例,2004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18—2030年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202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在我们国家,为了应对我国人群身体活动不足普遍存在的挑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的大力支持、指导和领导下,由中国疾控中心和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牵头,成立了两个委员会,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运动医学、体育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在2018年正式启动了《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编写工作。应该说,在过去这3年多的时间里,指导委员会为这部《指南》的编写提供了精心、耐心和非常细心的指导,特别是陈君石院士,多次和编写委员会逐字逐条斟酌,推敲《指南》里的一字一句,还组织许多次专家论证,审修《指南》的全部内容。编写委员会所有成员都是这个领域的中青年骨干。搜集了国内外相关身体活动促进健康的证据,也系统回顾和评价了这些证据我们应该怎么应用,也学习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其他国家的指南。同时,在这部《指南》的制定过程中,我们特别考虑了怎么结合中国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身体活动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性建议。比如2007年以来,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践行了“健康一二一”,2011年的《成人指南》试行这么多年,我们得到了很多经验。所以在2021版《指南》中提出了4条对各个年龄和不同健康状况人群都适用的总则。在文字表达上,我们力求既不失科学的准确性,又十分符合中国人群的文化特点。在过去这3年多时间里,编写委员会召开了十几次专家会,对相关领域的50多位专家进行了走访、调研、咨询,广泛听取了意见。对稿子有数十次修改,最终形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已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指南》。应该说,2021版《指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整个《指南》的编写过程具备了十足的工匠精神。那么,《指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呢?
赵文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是非常完整的一部指南,它由总则、2岁及以下儿童、3-5岁儿童、6-17岁儿童青少年、18-64岁成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六个人群指南共7个部门组成,《指南》核心内容包括23条,在《指南》里,我们还逐条进行了释义。这是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首次发布的覆盖全生命周期各个年龄段人群、包括慢性病患者的身体活动指南,对于分类指导不同年龄段人群、慢性病患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指南》(2021)真的是干货满满。说到总则,我们注意到指南总则的第一条阐述“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这16字原则公众应当如何更好地理解呢?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针对不同人群的主要推荐建议又有哪些?
赵文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
针对2岁及以下儿童,一是每天与看护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式玩耍;二是能独立行走的幼儿每天进行至少180分钟(3小时)的身体活动;三是受限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四是不建议看各种屏幕。对3~5岁儿童:一是每天要进行至少180分钟的身体活动,其中包括60分钟的活力玩耍,鼓励多做户外活动;二是每次静态行为不超过1个小时;三是每天视屏时间累计不超过1小时。针对6~17岁儿童青少年:一是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且鼓励以户外活动为主;二是每周至少进行3天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三是减少静态行为,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个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针对18~64岁成年人:一是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者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组合;二是每周至少进行2天肌肉力量练习;三是保持日常身体活动,并增加活动量。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一是成年人的身体活动推荐同样适用于老年人;二是要坚持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三是如果身体不允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应尽可能地增加各种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针对慢性病患者,一是慢性病在进行身体活动前应咨询医生,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始进行;二是如身体允许,可参照同龄人的身体活动推荐;三是如身体不允许,仍鼓励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律的身体活动。不强调强度,但强调规律。鉴于时间关系,我就不给大家一条一条解读了,《指南》里有逐条的释义,大家可以阅读理解,去体会、去践行。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一步如何推进和指导《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的推广落地实施,更好地惠及广大公众?
段琳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慢性病与营养管理处副处长:
身体活动促进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所以未来在健康中国推进的过程中,身体活动促进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和重要的工作。《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为我们下一步推进身体活动促进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指南》的落地实施。一是针对公众,我们要广泛开展科普宣教,让大家了解《指南》的内容。现在有很多新媒体的方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宣教,创新我们的科普宣传方式。同时,我们也希望以《指南》为基础,能够制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传播作品,能推出一批群众互动性很强的科普宣教主题活动,能够提高群众的身体活动意识,也增强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二是针对专业人员,应该加强《指南》的培训和宣贯,支持相关技术机构开展《指南》的解读、宣传以及未来的培训,让一线医疗卫生人员,包括体育系统的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指南》的内容,提升身体活动的意识,提升他们在实践中指导群众科学开展身体活动的能力。三是针对政府部门,希望能够充分发挥《指南》在慢病防控、健康中国行动推进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刚才也提到,《指南》中相应的条目对于未来我们制定人群的身体活动策略、推进人群的身体活动促进都能提供非常好的支撑。总体来讲,我们希望通过《指南》的宣传、推广、落地、实施,让广大群众都能以积极的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享受美好生活,也为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加积极的力量。
主持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章力):
“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相信收看了今天的栏目,大家对这16字原则不仅仅是熟悉,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也希望通过《指南》2021版的进一步推广实施,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家把积极的身体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享受美好健康的生活。好了,今天访谈到这里又要和大家说再见了,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也非常感谢三位专家的详细解答。
相关链接: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