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宁县湾甸民族初级中学立足当地和学校实际,依托地方特色深入挖掘资源,创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开设“1114”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即“一个目标、一个拓展、一个融合、四个聚焦特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
瞄准“一个目标”: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升学校影响力,坚持问题为导向、质量为首、创新为要,始终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质增效,做好劳动教育教学工作,为昌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突出“一个拓展”:突出实践平台的拓展,让学生沉浸式劳动。学校借助申报市级劳动示范基地契机,积极打造以“种、赏、收、品”为主线的校内劳动示范基地,并开展以“品”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品“种”的辛苦,品“赏”的乐趣,品“收”的喜悦的劳动实践课程。校内劳动基地的建设,让师生能够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生产生活实际,亲身进行耕种劳动。让师生行走在土地间,接受锻炼,真正能体验劳动的乐趣与意义,增强劳动意识,涵养劳动品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组织学生写观察日记、劳动心得、科普小论文等,并评选“种植小能手”。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逐渐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
做到“一个融合”:突出家校社“三线”融合,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校严格落实好《保山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印发劳动教育指导清单》《保山市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清单》,鼓励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人而异地开展劳动教育。组织九年级学生尝试把家庭清洁卫生与化学学科相融合,探索各种清洁用品、用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组织八年级学生,尝试根据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制定健康合理的食谱,亲自动手烹饪菜肴。组织七年级学生,与家长体验常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恰逢春节,鼓励学生自己写春联、写福字,同时学做傣族包包,编制竹椅、竹凳等具有傣乡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河小青”志愿服务、社区环境卫生打扫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帮父母做饭、洗衣等。让家校社沟通模式从意识层面和操作层面和家长达成共识,相互借力,美美与共。
强化“四个聚焦”:一是聚焦课程建设,打造当地特色课程。学校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组织了劳动教育周系列活动,坚持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创新了“劳动+统编教材”“劳动+音乐”“劳动+体育”“劳动+美术”“劳动+阅读(红石榴主题读书廊)、劳动+非遗”课程体系构建。以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劳作、推介、非遗传承进行指导,增强学生对乡村的理解和认同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切实做到“以学促劳,以劳固学”。二是聚焦活动开展,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开展校内“百花观赏园”“百果种植园”“鱼塘养殖基地”“千家万舍主题展馆”等实践基地的“劳与学”主题课程。开设“春分·校园赏百花”“秋分·校园尝百果”“夏至·探索自然”“冬至·厨艺比拼”“传承农耕文化·绿在田园”等学习体验活动。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文旅融合实践中心、沪滇协作企业、昌宁县技术职业学校、下甸社区、大城小新寨开展,“红色+农文旅”“热带水果推介”“热带蔬菜育苗”“关爱老人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劳动中,强健师生体魄,磨炼学生意志力和抗挫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三是聚焦班级文化建设,打造最美教室。学校结合《新时代中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展开头脑风暴,发挥创意,引发奇思妙想,与班主任共同制定以“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为主题的班级美化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对本班文化进行设计创造。以学校的校训“学做人之道,修立业之本”为主体,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班名、班训、班风、班级精神、班歌等,构建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四是聚焦手工创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设手工创作课后服务活动小组,鼓励学生收集可利用废物,如橡皮泥、纸张、木板、塑料瓶、玻璃瓶、布料等进行劳动实践,制作笔筒、花瓶、风铃、装饰画等,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快乐体验、大胆创新中,去发现,去总结,去运用,让同学们感受劳动创作之美,弘扬劳动精神。(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