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 食品有意思 关于我们

督导论文 |督导中发现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16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核心提示:督导中发现,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阻碍,极大影响了劳动教育效果的实现。本文着力针对劳动教育实践中发现的常见问题,通过应对措施的提出,希望帮助有关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

督导中发现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北京市西城区责任督学 田雪洁

  【摘要】督导中发现,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阻碍,极大影响了劳动教育效果的实现。本文着力针对劳动教育实践中发现的常见问题,通过应对措施的提出,希望帮助有关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

  【关键词】劳动教育 家庭劳动 教育督导

  一、督导中发现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蔑视体力劳动风气对劳动教育冲击严重

  一直以来高学历毕业生不仅社会地位高,有职业保障,多数还成为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晋升空间和增资机会远远高于体力劳动者。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的事件在现实中屡屡发生,因体力劳动被贬低造成劳动者地位低下,进而全社会不愿做体力劳动者风气蔓延。由此造成恶性逆传导,当下青少年中不想劳动、不爱劳动甚至鄙视体力劳动者的观念盛行,长期以升学成绩作为学校办学质量优劣和衡量学生是否成才唯一标准的潮流愈涌愈烈。许多学校把升学率看成最主要的追求目标,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表面化,长期处于“说起重要,做起次要,检查需要,形式必要”的尴尬境地,有“形”无“实”、有“劳”无“育”现象非常严重。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进劳动教育的效果被“蚕食”弱化到近乎为零,严重危害了学生身心健康,扭曲了教育本质。近期学生抢“崇洋拜金”老师话筒的事件给了我们极大震动,充分说明目前教育队伍中利用“三尺讲台、一支话筒”腐化侵蚀中国孩子身心健康的“恶毒思想卫道士”确实不少,他们丧心病狂的言论能大行其道真的让人思之极恐!

  (二)对劳动教育的轻视严重影响教育效果的提升

  作为育人主体,学校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五育并举”之一的劳动教育,在教育中地位本应是举足轻重的。但观察基层学校的劳动课几乎形同虚设,时间常常被主课侵占,甚至出现学校没有按规定设置劳动课程的现象。众多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上严重轻视劳动教育,认为是额外负担。上级检查时迫于压力表面做做文章,敷衍了事。文件、制度、口号上突出劳动价值,总结报告中制造学生爱劳动假象,而督导测评中反映出学生劳动项目的达成率却非常低,且初中比小学差、高中比初中差、毕业年级比普通年级差,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状。

  必要的体力劳动本是一种人格教育,缺少这种教育,学生必然会“先天”缺失对劳动的敬仰和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现实中孩子破坏文物、损坏公物、不尊重体力劳动者等行为都与思想意识上缺少劳动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督导中却很难寻找到学校管理措施中引领教师在课堂内外开展劳动意识教育的相关条款。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劳动观念教育的事例更是凤毛麟角。不主动传授爱劳动、讲奉献精神,反而教学生投机取巧、偷奸耍滑成为所谓“人上人”的反面案例却屡屡发生,可见思想态度是决定劳动教育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

  (三)懒政思维造成劳动教育中形式主义严重

  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促进学校劳动教育的文件和措施,希望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效。但部分学校仍然将本应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内容异化为个别学生代表性参加的“表演”。有些学校将劳动课程与自习等非主科课程混排,或安排班主任兼上劳动课。名义上完成规定的劳动课时数,而是否真正落实劳动教育内容则完全看操作者的自觉性,结果常常是“两张皮”。即使单独开设了劳动课,课程内容也大多处于传授知识、强调技能的阶段,基本丧失了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作用。学雷锋志愿者服务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大多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严重脱节,根本起不到通过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总体来看,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意识在广大学生脑海中远未形成牢固的理念。劳动教育口号大于内容、形式大于实质、计划大于实施、记录大于效果的现象普遍存在,说明当下劳动教育没有抓到根本上。

  (四)缺失家庭劳动成为强化学生劳动观念的最大障碍

  近些年,我国青少年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状况一直令人担忧。各类调查中学生不会挂蚊帐、不会洗衣服、不会煮饭、不敢使电饭锅和燃气的大有人在。魏永康更成为最典型例证:13岁入大学,17岁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因无法独立生活只得肄业回家。这类高智商、低能力(仅仅是生活能力)的所谓“优质孩子”生存都是问题,难道还能奢谈让他(她)们反哺家庭、报效社会吗?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逐步丰盈,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一代,往往不知道幸福生活是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浪费成性、懒惰成风、傲慢成习,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个性问题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也习惯说:“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只能扫马路!”对于体力劳动的蔑视可见一斑。让人奇怪的是网络上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被说成人的本性,躺平混事被赞为聪明绝顶,大受吹捧。而通过传统戏曲、曲艺、歌唱等形式讽刺鞭挞好逸恶劳者,让孩子看传统动画片、小儿书宣讲勤俭节约美德故事,开展学工、学农、野营拉练亲身体会劳作不易等中国传统的育儿方法,在当下却难以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二、促进基层劳动教育提高实效性的策略方法

  (一)从扭转思想意识入手转变轻视劳动观念

  马克思认为劳动对人类本身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正确的劳动意识教育曾经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这方面我们有非常丰富的成果可资借鉴。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认知、体悟、理解方能用来指导行动。要让学校、社会、家长等各方理解:适当的劳动可以改善呼吸、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孩子智力发育。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并行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体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全社会各部门都需要重新定义劳动教育意义,摆正劳动教育的地位,从源头上强化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加强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倡导奉献精神、褒奖勤劳自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创设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感情增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样,劳动教育才真正能够深入每名学生的内心。

  (二)从创新评价方式入手改变家长劳动教育意识

  基于家庭劳动在劳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改变家长劳动教育认知现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以“作业”方式引导家长督促学生真干家务。现实中,大多家长包干一切,孩子在家很少参与家务。尽管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孩子做家务,但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对家务都没有科学安排,学校布置的劳动任务差不多都是由成人代为完成。督导测评发现家长普遍认为自家孩子家务做得很好、劳动意识很强,但具体家务劳动项目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学校教职工也普遍反映学生劳动意识、能力都很差,说明家长们在有意识掩护孩子逃避劳动锻炼。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和学校劳动,一是怕影响孩子学习,二是怕自己孩子吃苦。针对这种现状,将劳动教育内容量化成为必修学业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将大大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

  2.以课业“成绩”作为牵引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劳动的动力。中国的家长非常重视成绩,而劳动始终未成为学生必须完成的课业成绩的一部分。这方面我们既可以追寻古代先贤育人之道,也可以学习西方国家的成熟做法,通过加大“家务劳动”课业分数占比,计入学生各阶段毕业、升学成绩,以此督促迫使家长重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3.以“精神奖励”方式抵制“物欲横流”思潮冲击。现实中有些家长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但他(她)们缺失正确的引导方式,往往以玩具、美餐、旅游甚至现金等“奖品”刺激孩子参加劳动。这种所谓“教育”方式隐蔽性很强,表面和短期内似乎很符合孩子心理成长要求,实则是物欲泛滥的温床。适应这种方式的孩子,心中必然形成“需要我完成一项工作就必须给予我想要的报酬”的思维定式,长此以往,终将养成贪婪习性。只有当孩子长期接受持续非物质劳动奖励时,他们才能习惯不为得到物质鼓励而去参与劳动。为杜绝物欲吸引形成的恶果,学校可以创新开展各类精神奖励方式,如评选“学生劳模”、设立历届优秀毕业生劳动光荣榜,甚至学习部队送“立功喜报”等方式,大力宣传树立学生中的劳动模范,从精神层面激发学生内心产生崇敬之情。

  4.理性看待兴趣引导的作用。当今社会有种观点,只有让孩子有兴趣才能开展教育。但越小的孩子反而更爱参与成人劳动的现象说明孩子天性并不排斥劳动。当然劳动不可能是吃喝玩乐那么容易的事。当劳动中遇到困苦煎熬时,大多数没有经过长期磨炼的人是坚持不下去的。所以劳动的效果是必须通过持续锻炼才能取得的。如果因为孩子怕吃苦、没兴趣参与劳动就由着他(她)享受快乐而逃避劳动,那么养成热爱劳动习惯必将是一句空话。我们要大声疾呼:所有教育者,包括家长应当承担起这份短期内招人“憎恨”的责任,创新包括管理规章、惩戒措施、鼓励方式等各种方法,“迫使”孩子接受“今天”的劳动磨炼,以便他(她)们能获得未来曲折成长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能力。

  每一个父母都应对孩子负起培养的责任,多为孩子的社会属性和未来着想,培养孩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这既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需要,也是每个孩子自立成人的个人需要。这是社会责任,更是家庭义务。

  (三)从学科融合入手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各环节

  劳动教育不能深入学生内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作为育人为主渠道的学校,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挖掘现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资源,将劳动元素纳入各学科教学(包括不仅限于德育课程)之中,通过开展各学科相互融合的教学内容研究,开发多元综合实践课程,丰富德育大课表内容,最终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的育人目标。

  学校要探索在不打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让劳动元素自然渗透到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的有效途径。这将成为兼顾升学压力、学生素质培养和劳动品德教育之间争抢时间矛盾的解决之道。督导发现,有些学校已经开始探索用开展“一课教师体验”“一日班主任体验”“家长职业分享”等主题活动方式,让学生通过换位了解各种职业岗位的劳动状态,体验老师、父母的不易和各类职业劳动的特点,从而产生对父母、师长的感恩之情,并学会尊重各类劳动者。

  为此,学校还可以抓住校园、班级环境卫生清扫,校内外植物整修、清扫落叶、清雨扫雪等传统的、季节性劳动机会,让学生立足校园开展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并尝试做讲解员,走进图书馆充当管理员,参与交通疏导等学雷锋志愿活动和寒暑假社会体验,让学生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养成良好社会公德,从而建立校园为主、内外结合,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的劳动实践课堂,让学生经由亲自动手实践,达到改变劳动观念的目的。同时,通过定期开展“寻找最美校园劳动人”“拍下最美劳动瞬间”等活动,让学生感悟身边的劳动艰辛,记录眼见的劳动之美,促进学生内心迸发出热爱劳动的真激情和尊重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真感情,这样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劳动品格才能切实得到提升。

  督导过程中,许多教职工非常赞许一至两个月学生全员离校“学农”的劳动锻炼模式,认为这种形式更能全方位促进学生走近生活、贴近劳动、关注劳动人民,劳动意识在孩子身上也真正实现了入心入脑。可见,这种综合类沉浸式体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劳技教育形式。当然,这种劳动方式对于孩子,特别是促进家长观念转变方面还有大量具体的思想工作要做。

  (四)从效果评价入手监测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

  建立完善的学生劳动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劳动教育过程和结果、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全面客观持续评价劳动教育真实成效,对促进劳动教育作用的发挥具有重大意义。

  督导发现,许多学校立足现有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基础,通过监测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过程资料记录开展劳动教育评价。但有不少学校仅仅停留在综合评价手册劳动项目表面化成绩的填写上,而在侧重劳动教育过程的记录和结果的展示,反映学生在劳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视频、图片和文字等记录学生劳动过程资料的分析和利用,督促学生完成有价值的劳动日记、劳动心得和思想变化体会,进而促进孩子在劳动中转变观念、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和增进热爱劳动人民情感成长程度等方面还需要开展大量深入的工作。为此,教育行政管理和督导部门有必要形成共识,将劳动教育实效等级作为各级各类教育评选的重要参考指标,推进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总之,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关乎未来国家主人的能力担当水平,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勤勉自立基因是否能传承的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要由现在的青少年去完成的。现在的孩子能不能、担不担得起这份重任,关键看现在的我们能否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和民族事业未来接班人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民族发展。教育督导作为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具备时不我待的责任心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只有当全社会都形成劳动光荣、奉献伟大的共识时,国家育人事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声明:

  • 1.凡本网所有原始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育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育网”
  • 2.凡本网“来源”处标记“×××××(非食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联系方式:电话  18500193189(同微信);QQ  3112742182
 

食育网,作为行业信息交流和推广传播平台,旨在通过汇总行业信息,举办行业活动等,呈现中国食育发展动态。
电话:010-68869850  QQ:3112742182
邮箱:lss@foodmat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亮甲店1号恩济西园

  • 食育网公众号

  • 食育网视频号

  • 刘老师 18500193189
    (微信同号)
  •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