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食话受邀浙江少儿频道,在九阳cooking studio,为“中国蓝小记者”2020暑期特训营开展了一堂感官食育体验课。来自全省各地的60名中国蓝小记者,在食话食育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跨越山海的食育研学之旅。
01 动手制作食物才能更好体会生活
在这堂食育课上,孩子们穿好小围裙,洗干净小手,一个个化身天才小厨师。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米饭和其他食材一起,制作成好吃又好看的手鞠球寿司。 原本只能被淘汰的剩食,摇身一变成为美食,让孩子们大呼惊喜。 小记者吕马睿说:“我今天是第一次做寿司,虽然有时候做失败了,但我还是会给它加工,让他变成功。” 之后,老师还带着大家一起动手设计水果拼盘,一起收拾餐桌餐具,引导孩子们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
很多小记者说,今天的食育课堂,他们不仅体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还体会劳动过程制作食物的艰辛,他们表示以后要节约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小记者钟周涵说:“做饭和过生活其实是一样的,就是要坚持不懈 ,才能做出更好的食物。” 本次活动以“可持续饮食”为主题,围绕“爱惜食物、剩食利用、减少食物浪费”三个部分展开。 通过“大米的生命圈”以及稻米的种植视频,孩子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种子是如何从破土到成为餐桌上饱满喷香的大米,并在这个过程中懂得珍惜食物的意义。
小记者罗弘毅说:“插秧很辛苦,要一直弯腰,我现在知道农民其实很辛苦,所以以后尽量不剩饭。” 我们离开土地太久,不了解这一碗饭背后的辛勤劳作,是造成当下大量粮食浪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浪费一粒米,就是浪费一百多天农民的辛勤付出,浪费一百多天大自然的阳光、土壤等资源。 而通过用剩食制作手鞠饭团,可以从想要爱惜粮食到掌握如何爱惜粮食,引导孩子们去思考生活中更多不浪费的可能,从而养成可持续饮食的观念。
03 结合传统文化 建立民族自信
食育最初来于日本,我们的很多经验也是向日本学习,但是我们做了很多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选择“大米”这一国人最熟悉的食物,并结合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通过神奇的“大米的生命圈”,了解大米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同的成长秘密,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的真正意味。
通过诵读《二十四节气》歌谣,领略中华诗词音韵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千年的农耕智慧。 我们一直坚信,中国特色食育发展,需要吸收现代健康科学的饮食理念,也需要融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我们希望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课程,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传承发展。在培养孩子科学饮食习惯的同时,提升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自信力。
很多人以为食育就是教孩子怎么吃更健康,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食育不仅是舌尖上的饮食教育,更是以食物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的通识教育。
集营养学、烹饪学、感官科学、食品科学、农业生产、饮食文化、可持续饮食等学科于一体,包含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实践、社会责任、身心健康等多重元素。在未来,我们也将继续联合社会各界力量,通过食育推广,鼓励更多人参与实践,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认知,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了解人与自然共融共生的关系,传承中华良好的传统饮食文化。通过培育身心健康的个体、幸福美好的家庭,从而构建一个健康永续的生态,达成人和食物、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