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6—17日,在山东威海举办的“2023(第二届)中国食育发展大会”上,食育网特别邀请了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刘荣多现场与大家分享《国内外家庭食育开展现状分析及开展的必要性探讨》,本次分享主要包括家庭食物教育的内容、家庭食物教育的方式、国外对父母进行的教育干预活动、我国开展家庭食物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未来需要开展的工作五大方面,相关内容介绍如下:
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丹麦奥胡斯大学博士后,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副教授,中华女子学院食品、消费者行为与性别研究中心(非实体)负责人。研究领域为我国消费者食品消费行为,关注食物福利以及可持续食物消费行为。
目前国内外没有对家庭食物教育的统一定义。依据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食物教育可以理解为父母或者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对子女进行的食物教育。这个定义给出了家庭食物教育的主体、对象、场所以及教育内容。家庭食物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应当关注的是父母,即父母对子女就食物教育了什么,父母如何教育的,哪些结果是和父母的食物教育内容或教育方式有关?目的是为了让父母更好地对孩子开展食物相关的教育。
国外围绕家庭领域的食物研究和实践活动相对较多。安全饮食、健康饮食、食物技能等方面有针对父母的教育资料,这些资料对我们有借鉴意义。这些资料通常由医学等专业机构制定,系统性科学性强、通俗易懂。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食材、不同场景等对父母有不同的指导手册,注重差异化。这些资料的另一个特征是突出了家庭场景,比如有的关于健康饮食的指导手册并没食品营养知识,而是告诉父母要经常和家人吃饭、要通过自己健康的饮食做榜样等等。
父母对孩子的食物教育方式大致可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显性教育包括有强迫进食、限制性进食等,隐性教育包括父母做榜样、父母在家里对自己或他人身材的谈论等。已有研究多关注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孩子饮食行为、营养状况、心理、学业表现等方面关系。
国外对父母进行食物教育干预的人员包括医护人员、社区食物工作者、家长教育师、科研人员等。针对的家庭类型较多,包括孩子超重肥胖家庭,低收入家庭以及孩子有挑食行为、情绪化进食行为的家庭等。干预方式包括发放教育资料、家访、打电话、培训班等。基于的理论有社会认知理论、行为选择理论、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等。
在我国开展家庭食物教育是有必要的,因为对食物的态度和行为存在代际传递。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家庭食物教育也应代代相传。家庭食物教育应当纳入国家健康发展战略。未来需要先开展一些基础性工作,对我国城乡家庭中父母对孩子食物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结果开展现状调查和科学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父母的食物教育活动。培训指导资料应由国家专业机构制定。指导资料应既要有知识也要有做法,既要有科学性也要大众化。此外,对父母的指导资料或食物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差异化,考虑地域差异、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孩子年龄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以及孩子和父母的性别差异。